多難興邦。10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給災區(qū)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也成為我國應急管理體制變革和發(fā)展的新起點。
10年間,我國又相繼發(fā)生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在黨和政府堅強領導下,我們奪取了一次又一次救災斗爭的勝利,也逐步構建起更加科學、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
10年后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災難。
“生命至上”的災后救援理念更鮮明
“5·12”地震瞬間,災區(qū)大地山崩地裂,數萬鮮活生命被吞噬……
“災難突發(fā),首要的是最大限度搶救人的生命?!痹鴧⑴c汶川地震等災難救援的四川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主任侯建明說,每一次搶險都是在與死神賽跑,快速、有序、高效是關鍵所在。
去年8月8日21時19分,7.0級強震突襲九寨溝,6萬多人身陷災區(qū)。
四川抗震救災指揮部審時度勢,堅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一手“地毯式”搜索被困和失蹤者,不留死角;一手全力疏散滯留人員,避免新的傷亡。
部隊、公安、武警、消防、醫(yī)療、安全生產、交通、電力、通訊……各方救援和保障力量迅速集結、各就其位、各司其職……一個多部門緊密協(xié)作、多方向協(xié)調配合的“生命轉移網”快速形成。
“21個小時,1萬多輛車、6萬多人的大轉移,秩序井然,沒有人員受傷,沒有財物丟失,這堪稱奇跡?!彼拇ò尾刈迩甲遄灾沃葜菸瘯泟⒆髅髡f。
一場大災難之后的生命救援,考驗的是政府的判斷力和執(zhí)行力。參與此次搶險任務的四川路橋集團工程師詹文說:“指揮部科學判斷、統(tǒng)一調度,現場秩序井然,沒有出現道路擁塞影響救援的情況。”
從汶川到九寨溝,10年間,“生命至上”理念更加鮮明,以防為主、防災救災相結合,常態(tài)減災和非常態(tài)救災相統(tǒng)一,成為我們今后應對任何一場災難的強大底氣。
專業(yè)化救援隊伍技術裝備更先進
在四川北川名為“裂縫”的“5·12”汶川地震紀念館內,一把折斷的鐵鍬和一只木柄已經開裂的鎬頭靜靜掛在墻上,向人們訴說10年前那場頑強的戰(zhàn)斗。
缺少專業(yè)救援工具,是當年許多人心中的痛。“一個50多歲的婦女卡在坍塌的樓梯間,我們4個人上去,但一樣有用的工具都沒有,太無力了?!被貞浧?0年前汶川地震救災的一幕,四川青川縣消防大隊參謀王銳仍然十分揪心。
“在去年‘8·8’九寨溝地震搶險救援中,我們第一時間集結奔赴現場。這次帶了一輛多功能搶險救援車,生命探測、破拆、頂撐等設備一應俱全?!蓖蹁J說。
四川省公路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蔣勁松,曾在汶川地震后作為突擊隊成員之一徒步前往映秀勘察交通受損情況,一路上險象環(huán)生。
“去年發(fā)生的‘6·24’茂縣山體高位垮塌,我們很快就通過無人機實現滑坡體3D模型構建,山體裂縫在指揮部的大屏上清晰呈現,為災情研判和科學搶險提供了有力支撐?!笔Y勁松不禁感嘆,應急救援技術裝備今非昔比。
同樣,汶川地震無疑是四川通信保障能力建設的“分水嶺”。以四川移動為例,在2013年蘆山地震中首次啟動“紅黃橙藍”高話務疏導應急預案,在去年九寨溝地震中首次應用無人機高空基站……
數據顯示,汶川地震后,四川共推動實施了425個防災減災項目,規(guī)劃總投資157.02億元。目前,全省已建成省市縣鄉(xiāng)四級綜合減災救災應急指揮體系,在多次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經受住了實戰(zhàn)考驗。
“擰成一股繩”的應急管理體系更完善
今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將原來分散在13個部門的自然災害類和安全生產類的應急職能進行了系統(tǒng)整合,構建統(tǒng)一指揮、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體系。
應急資源和力量“擰成一股繩”,是我國應急管理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針對長期以來制約我國巨災和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能力的結構性問題開出的“藥方”。
“這次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對未來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發(fā)展意義重大。”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委委員(院委委員)陳立說,這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非凡魄力和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維。
汶川地震10年來,四川省在應急管理涉及的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tǒng)籌力量方面不斷探索,細化處置工作流程,有效解決了誰負責、誰參與、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
陳立說,新時代應急管理體系,從頂層設計上推動我國應急救援力量走向職業(yè)化、綜合化和集中化,將大幅提升我國應對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應急反應速度和效能,提高未來我國應急行動的專業(yè)水準。
?
一些熱點城市熱銷樓盤的房地產開發(fā)商對于購房者“挑肥揀瘦”,比如,優(yōu)先全款客戶、優(yōu)先關系戶等,部分剛需群體買房難的反應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