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就《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境外央行、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市場有關事宜的通知》(下稱《通知》)答記者問中表示,央行和其他官方儲備機構均可入銀行間市場。
《通知》內容是7月14日在央行網站發(fā)布的,主要是擴大包括央行和其他機構在內的海外投資主體在銀行間市場投資范圍。
大的方向上,向境外機構開放債券市場,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推進。人民幣從國際結算功能向投資功能和儲備功能轉移,更是中國在全球化4.0當中提高全球金融話語權的重要一步。
政策上,擴大海外機構銀行間市場投資范圍有利于優(yōu)化中國債券市場投資結構,也是移杠桿的內容之一。不僅能拓寬政府融資渠道,而且能完善債券價格形成機制,是利率市場化和資本賬戶開放的進一步深化。
短期來看,海外機構擴大中國債券配置規(guī)模有限,對中國債券市場影響較小。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中美利差可能進一步擴大,而且中國資本賬戶處于管制狀態(tài),海外機構配置中國債券的意愿相對降低。更何況,銀行間市場債券交易額達到400萬億元規(guī)模,即使是國債,交易額也達到了40億元規(guī)模。銀行間市場債券余額為35萬億元,其中國債余額約8.8萬億元。一季度境外持有中國債券資產約7128億元,放開限制實施備案制后,境外資金短期很難影響到債券市場。債券市場仍然由國內流動性和經濟基本面所左右,短期債券市場的行情有望繼續(xù)。
中長期來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將倒逼資本賬戶開放和利率市場化,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海外人民幣資產回流的蓄水池功能。國際上尋求資產組合配置的長期資金也將提高中國債券資產的配置,不僅轉移中國國內杠桿比重,而且能夠保持宏觀流動性的穩(wěn)定,抵御熱錢的沖擊破壞。
當下全球化環(huán)境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外圍的QEn、LTROn、OMT都虎視眈眈,貨幣競爭愈演愈烈。除了控制好準備金池子靈活調節(jié),藏匯于民,或者以中國國債為調節(jié)貨幣供應的基礎以外,人民幣國際化是義無反顧的正面回應。終極目標是加入貨幣競爭行列,成為儲備貨幣之一,前提條件是資本賬戶開放,而資本賬戶開放需要三個支柱——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成熟有深度的資本市場,再輔以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幾個離岸中心建設,這應該是目前金融改革的總邏輯。
可以借助人民幣國際化形成的倒逼機制來推動國內經濟轉型——匯率、利率和資本管制顯然是其中最困難的部分,如同在2001年中國通過加入WTO來實現與國際接軌(核心是讓渡部分司法管轄權),極大地推動了當年的改革,特別是觸動了保守的國內官僚機構。這次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力圖從一個規(guī)則適應者變?yōu)橐粋€規(guī)則動搖者。人民幣也仍然將歷經美元的國際化之路——貿易美元、馬歇爾美元、石油美元、歐洲美元和地緣安全美元各方向一同發(fā)力,并駕齊驅。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則將如同駛向深藍海域的航母戰(zhàn)斗群一樣,為之保駕護航。(作者系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在京東商城、蘇寧易購、天貓、1號店和亞馬遜這5家綜合性購物平臺購買了智能手環(huán)和家庭裝洗衣液兩種商品。綜合來看, 1號店在退貨政策執(zhí)行上表現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