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底,中國樓市下行到目前一線城市樓市全面反轉,為時僅僅一年。2008年中的時候,中國經濟學家們估計,中國樓市的調整周期為3到5年,最樂觀的也認為,至少調整到2009年年底,否則就不能說有房地產周期了。
在此之前,由于流動性過剩導致股市和樓市泡沫不斷放大,通貨膨脹加劇,中央政府開始下決心調整資產市場。采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連續(xù)加息、控制購買量、加大交易環(huán)節(jié)稅、提高貸款首付比例,最有效的政策還是迅速收縮信貸,這直接導致樓市進入調整期。
但是,2008年10月以后,內部的調整遭遇了外部市場的危機,美國金融風暴徹底打斷了中國自我調整的歷史進程。要對抗外部危機對內部市場的沖擊,中國政府不得不停止自身的調整,放松銀根,拉動內需,以“國進民退”的方式挽救國家經濟不至于卷入美國金融風暴帶來的漩渦,但這實際上拯救了中國的房地產商。
2008年11月,中國政府為了維護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和中國經濟的長遠發(fā)展,出臺四萬億刺激經濟措施,央行的貨幣政策也從加息迅速轉為降息。
與此同時,在保增長的壓力之下,西安、南京、上海、杭州等先后出臺一系列扶持房地產業(yè)的政策。這些地方政策,一方面降低購房成本;另一方面緩解開發(fā)商的資金壓力。
在開發(fā)商資金鏈高度緊張的2008年,在銀行沒有放松信貸之時,某些城市延緩繳納土地款的政策是在緊急關頭扶了開發(fā)商一把。一些地方政府還通過調整土地政策來維護房地產市場的穩(wěn)定。
2008年,長期供地嚴重短缺的溫州市,本計劃推出15宗土地,但在上半年兩幅地塊流拍之后,土地中心沒有降價再賣,而是停止供地,從而導致土地市場的短缺狀況加劇,土地市場非但沒有下滑,地價反而逆風而上。
2009年3月,在廣東省推出“粵十五條”之后,各地方政府不再出臺地產扶持政策,此時政策威力已經產生,全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xiàn)回暖的苗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