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公眾質疑高校學費太高的聲音不斷傳出。教育部有關人士表示,大學學費標準自2000年以來從沒調整過,大學學費標準一般來講是按照每名學生培養(yǎng)成本的25%收取!暗珜W生培養(yǎng)成本確實很難計算,因為涉及的因素太多!苯逃糠Q,2007年將制定《高等學校生均成本核定辦法》,一旦該辦法出臺,高校收取學費就有了依據,教育部將根據新辦法來重新核定現行的大學學費標準是否合理。(見1月4日新華社報道)
顯然,這條消息傳出之后,如何核定大學生培養(yǎng)成本勢必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在核定辦法的制定過程中,能否確保公正性、合理性、科學性值得期待。為達此目的,筆者提出三條建議:
之一,大學生每年的培養(yǎng)成本中,百姓承擔的部分應該充分考慮百姓的實際承受能力。不應該出現為了供一個大學生,全家不得不節(jié)衣縮食拿出幾年甚至十幾年積蓄的現象,不能讓大學費用成為百姓的沉重負擔,不能出現讀大學導致家庭陷入貧窮的悲劇。
之二,大學生培養(yǎng)成本核定應該以勤儉辦教育為原則,F在,一些大學所走的辦學之路是豪華辦大學、奢侈辦大學,大興土木,大筆投資,不惜負債累累。這樣下來,學生的培養(yǎng)成本當然會高。其實,對于一所大學來說,樓再多再高,設施再豪華再昂貴,如果沒有大師,沒有高水平的教育質量,也稱不上是所好大學。所以,我們不應該鼓勵大學在硬件設施上競奢華,尤其是在我們的國家現在還遠沒到十分富裕的程度,我們更應鼓勵勤儉辦學。儉能養(yǎng)志,勤儉辦學更有助于樹立良好的學風。
之三,大學生培養(yǎng)成本的核定還應該以適當的方式向公眾公布。大學生培養(yǎng)成本應該由哪些部分構成,不能由少數專家說了算,也不能由某些主管官員說了算,應該通過公開的程序來科學認定,讓百姓知道到底是哪些因素構成了大學生的培養(yǎng)成本,哪些因素不能算入培養(yǎng)成本之中。只有這樣,某些人想混水摸魚就會比較難,大學培養(yǎng)成本才能有一個公開的賬本,百姓才能理解大學為什么要收費,才能接受大學收費,才能使大學教育收費更符合國情、民情,也才能化解某些不必要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