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以來,部分境外媒體大肆炒作所謂中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一些媒體甚至不顧事實真相,進行夸大歪曲事實的報道,給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造成了負面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
堅決反對惡意炒作
問:3月份以來,國外媒體出現(xiàn)了很多對中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的負面報道,你對此有何評論?
答:我們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我認真閱讀了相關報道,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對具體案件的報道。此類報道客觀反映了目前中國個別出口企業(yè)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我們查清事實真相,并采取整改措施。對此我們表示歡迎。第二類是相對客觀和中立的評論。對此我們也是持歡迎和尊重態(tài)度的。
三類則是惡意詆毀“中國制造”。對此類捕風捉影、以偏概全,甚至無中生有、惡意炒作的報道,我們堅決反對。這些媒體的真實用意令人深思。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仍然對中國產品無端猜忌,懼怕市場競爭,看不到貿易的互惠互利,企圖通過構筑各種壁壘阻止中國產品,讓人感到十分遺憾。其實質還是貿易保護主義的翻版,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
以偏概全不是科學態(tài)度
問:從中方公布的調查情況看,中國個別出口產品的確存在問題,你是如何看的?
答:首先,看問題要全面。比如,近期頗為媒體關注的牙膏,去年出口額為8000萬美元,不到中國9700億美元出口總額的萬分之一;其中,被查出含二甘醇的為330萬美元,占三十萬分之一。不能因為個別產品存在問題,就懷疑中國出口商品的總體質量,那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負責任地說,中國出口商品質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前不久,日本厚生省公布了2006年日本進口食品合格率,其中自中國進口的食品合格率為99.42%,而美國是98.69%,歐盟是99.38%。我想,他們的數(shù)據(jù)能說明一些問題。
其次,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經濟技術水平與發(fā)達國家有差距,個別企業(yè)社會責任意識較為淡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無法完全避免。事實上,我國國內一直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對產品質量安全也多有曝光。在某種程度上,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國內問題的溢出。但也要看到,中國產品的質量一直在穩(wěn)步提高。譬如,上半年中國蔬菜農殘合格率超過94%,較2003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政府一樣,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從來不回避,始終本著實事求是、負責任的態(tài)度來處理解決。近期出現(xiàn)這些案件,只要責任在中方,我們都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查處涉案企業(yè),整頓出口秩序。
加強對外交涉增信釋疑
問:國外媒體炒作是否會對我國產品出口產生影響?
答:從上半年情況看,我國出口仍保持穩(wěn)步增長的態(tài)勢,累計增長27.6%,達5467億美元。其中,食品、藥品、玩具等境外負面報道較多的商品也分別增長了22.2%、41%和27.7%。這說明,絕大多數(shù)進口商、零售商和消費者是理性的,不會因為一些片面之辭就改變對中國產品的基本評價。但也不可否認,某些惡意攻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產品的形象,可能會誤導部分消費者。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確保出口商品質量安全,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如頒布《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的特別規(guī)定》。相關政府部門也各司其職,加大了監(jiān)管力度。商務部、質檢總局、農業(yè)部還積極利用各種渠道,加強對外交涉,增信釋疑,努力把負面報道的影響降到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