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6-05 記者:謝湘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
5月15日下午,清華大學主樓后廳,一場特別的“學術報告”正在進行。
78歲高齡的清華大學顧問教授、李錦記集團主席李文達先生站在講臺上,面對400多名嘉賓及清華師生演講——“中華文化與民族企業(yè)的崛起——百年李錦記成長之路”。
在離講臺一米來遠的地方,擱著一把簡易的折疊椅。這樣,在講演中間插播歷史紀錄片的時候,膝蓋有疾的老人可以稍許休息幾分鐘。聽李錦記的工作人員說,為了作好這次演講,這位習慣用粵語講話和思維的老人,不僅一次又一次地反復練習說普通話,還專程從香港飛過來一次,獨自面對空曠的學術報告廳,嘗試著作講演。
走上這神圣的學術講臺,李先生多少還是有幾分不安和緊張。
他從沒上過大學,17歲讀完高一就走入社會參加工作;他不是學者,也不懂那些高深奧妙的理論,而坐在臺下的聽眾,有很多卻是教授、學者,還有不少是直接捧著哈佛經典案例精讀的MBA。
但這不是全部原因。“思利及人”是李錦記的核心價值觀。老人時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那些來聽我演講的人,如果連我的廣東話都聽不懂,那該多難受?”經過精心設計,整個講演采取了李先生用廣東話演講、畫外音同聲傳譯、中間插播短片的形式,效果非常好。
李錦記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yè)。從小小的作坊開始,從單一的產品開始,經歷了創(chuàng)業(yè)百年的滄桑,終于發(fā)展成為一個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一家市場覆蓋了世界各地的企業(yè),一家充滿創(chuàng)業(yè)激情的企業(yè)。
是什么推動著李錦記從小到大、并健康持續(xù)地走向未來呢?
李文達的感受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他說:“這文化實實在在,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這文化充滿著智慧和力量,我的一生,李錦記發(fā)展的歷史,都因中華文化而受益匪淺。”
“思利及人”是李錦記的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文化,它深深地影響著李錦記的發(fā)展。
李文達回憶說,當他第一次看到“修身豈為名傳世,做事惟思利及人”的字畫時,就有一種強烈的共鳴在心中。因為他的做人觀點就是無論對家人、對朋友、對合作伙伴、對他人還是對社會,都要務實誠信、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提供幫助、貢獻價值,這樣才能夠收獲價值,也才能夠持續(xù),而只有持續(xù)才能夠發(fā)展,只有發(fā)展才能夠做大。
李先生指出,思利及人是指凡事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要考慮對方有什么感受,這是做任何決策的前提。從思利及人出發(fā),你就會信任員工,關愛員工;你就會尊重合作伙伴,共謀發(fā)展;你就會體會造福社會、與人分享成果的快樂。
他通過幾個小故事來闡釋思利及人的內在含義。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馬來西亞有一家工廠也生產蠔油,其商標圖案構成了對李錦記的侵權行為。李錦記在馬來西亞打了很久的官司后終于勝訴,法庭判定對方連同銷售產品的超市一起賠款。但官司打贏的時候,這家工廠已不存在了,這些超市的賠款還要不要收?李錦記作了換位思考:不能讓這些超市也走倒閉之路。于是建議他們賣李錦記的產品,并將這筆賠款當做李錦記產品的市場推廣費用。這些超市先是很意外,后是很感激,結果,李錦記產品的市場銷量大增。
“寧愿虧損,旨在長遠。思利及人體現了讓雙方都能夠長時期獲益。將賠款轉化為推廣費用,消費者得到實惠,經銷商得到好處,我們也贏來了市場。”李文達總結道。
“我之所以能夠堅持這樣做,緣于我的父親和祖父的身體力行!19世紀末期,為逃避當地惡勢力的追殺,祖父和他的母親,乘小船逃難來到今天的珠海南水,開起一個茶寮,供出海打魚的人飲食閑聊。常有人來吃,但也有些人是要先賒賬的,每年都有很多人并沒有回來還賬。茶寮不大,生意也并不大,但他祖父每到過年時都會將這一年的賒賬單全部燒毀掉。他父親經常講述這個故事,并且轉述他祖父的原話——不讓賒賬單成為下一代的負擔。
“這個故事給我印象很深,啟發(fā)很大。它讓我在骨子里有了思利及人的概念!
關愛他人,造福社會,正是思利及人的結果。從這一點出發(fā),李錦記集團長期堅持關注貧困地區(qū)教育、投資捐贈辦學、抗洪賑災、支持健康快車等,還用心推動和改善貧困地區(qū)教育軟件環(huán)境。今年春天,還榮獲了民政部頒發(fā)的“中華慈善獎”。
李文達先生的故事吸引了每一個聽眾。有趣的是,在互動階段,當一位讀MBA的清華男生舉手提問“一個企業(yè)如何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時,坐在前排的一位長者忍不住轉過身來搶過話筒,大聲說,“今天,你還沒有聽明白李錦記的故事嗎?我們中華民族的企業(yè)文化,不是個人先要獲取多大的財富,而是要懂得先要給予別人,先要給予社會,回報自然就會滾滾而來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