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出動大型代表團訪問北京的景象越來越常見了。最近到訪的代表團由南非總統(tǒng)雅各布 祖馬(Jacob
Zuma)帶隊。 中國現(xiàn)在是南非的最大貿易伙伴。的確,中國人正在非洲大陸各地洽談業(yè)務、敲定交易。近期其它實例還包括,中國簽約從莫桑比克進口煤炭,從尼日利亞進口石油。這些交易價值數十億美元。非洲各地都冒出中國商人,同時,從萊索托到埃及,中國建筑企業(yè)建造了公路、鐵路和樓房。 一些西方評論人士——還有一些非洲人士——強烈譴責中國與非洲大陸欣欣向榮的經貿往來,稱這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建立在搜尋礦藏的基礎上。但這些批評在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腳的。 由西方主導的各種發(fā)展戰(zhàn)略無論本意多么美好,都沒有打破非洲的欠發(fā)達循環(huán)。因此,中國方面本著理性商業(yè)邏輯做出、并起到提振就業(yè)和增長等實際作用的各項投資,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另一條發(fā)展途徑。中國方面正在建造的基礎設施,也將對自然資源以外的產業(yè)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中國商人已把廉價的消費品帶到非洲。隨之本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制造商也許會對非洲產生新的興趣,將非洲視為生產基地。 昔日的殖民列強并沒有什么道義資本在非洲問題上對中國進行說教。再說,既然推崇了競爭的長處,那么對于自己在角逐非洲自然資源的過程中被中國以更高出價擊敗,西方就沒有理由發(fā)出怨言。 但不可避免的是,對這一皆大歡喜的局面需要設定一些限度。非洲國家政府往往喜歡與中國方面做生意的原因之一是,中方不太可能將非洲國家政府內部的改進列為投資條件。這種務實、商業(yè)至上的態(tài)度有不少值得肯定之處。即便是在專制國家,投資通常也能造福于普通人。 但這是有限度的,或者說應當是有限度的。支撐蘇丹和津巴布韋的邪惡政府(它們都是中方青睞的商業(yè)伙伴),對這兩個國家的人民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最終,這將損害中國的聲譽以及它在非洲的經濟利益。中國政府以著眼中國自身的長遠發(fā)展為傲。它應當把同樣的“長遠”邏輯應用到非洲,對自己的商業(yè)伙伴采取更具鑒別力的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