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 Introduction |
蘇培科: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
|
|
|
|
| ·破解融資貴關鍵在配套改革 2014-08-27 | “國十條”明確,解決企業(yè)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多措并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 | | | ·謹防借戶改剝奪農民土地 2014-08-11 | 從目前釋放出來的情形來看,戶籍制度改革的意義無疑是積極的,改革的紅利值得期待,但在執(zhí)行時要防止走偏,要防止地方基層借戶籍改革之名剝奪農民土地。 | | | ·央行“窗口指導”的醉翁之意 2014-05-15 | 央行的窗口指導是為了民生考慮,是為了防止商業(yè)銀行人為抬高房貸利率制造新的麻煩,并沒有救市的想法。 | | | ·險資投資當量力而行 2014-01-15 | 如果順周期不再,不確定性因素增加,要求理賠的數量增加,沉淀和可用于投資的資金自然會減少,這就要求險資投資時不能太激進。 | | | ·應發(fā)揮互聯(lián)網金融的“鯰魚效應” 2013-10-08 | 如果通過新的商業(yè)模式引入帶來鯰魚效應,既顛覆和改變了現(xiàn)有的格局,也會倒逼和推動傳統(tǒng)的金融機構加入創(chuàng)新和改革的大潮中,同時多元化的競爭會更加方便滿足金融消費者的需求。 | | | ·勿以寬進嚴管之名行IPO放水之實 2013-08-09 | 絕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IPO將 “寬進嚴管”,也不是讓IPO批量放水的借口,如果在集體訴訟制度缺失、退市制度不完善、不實施注冊制的情況下,對新股實施“寬進嚴管”大肆放水。 | | | ·股市應在經濟轉型中發(fā)揮正能量 2013-07-11 | 一個低迷不堪的股票市場不利于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和盤活存量的大勢更需要中國股市充當正能量,需要擔當更多的責任。 | | | ·放棄權力發(fā)審新股發(fā)行才能走向真正市場化 2013-06-24 | 改變目前的監(jiān)管理念和放棄權力發(fā)審將是證券監(jiān)管體制改革的一場革命,也是困擾新股發(fā)行制度市場化改革的攔路虎,如果能夠改變權力發(fā)審和斬斷權力尋租的制度鏈條,將是A股市場走向真正市場化的標志和里程碑。 | | | ·五舉措杜絕公司“帶病”上市 2013-05-31 | 只有當中國股市開始嚴懲違規(guī)者、受害者能夠獲得訴訟賠償、法律條文能夠深入人心、投資者可以便捷的維權,中國股市才算真正進入了法制化。 | | | ·不能再縱容地方債務“攤大餅” 2013-05-27 | 如果想真正落實減稅政策,想徹底改變地方財政“寅吃卯糧”,打破土地財政,就必須要盡快啟動財稅體制改革,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稅收分配格局,適當向地方政府傾斜分配。 | | | ·A股市場應通過改革釋放信心和紅利 2013-05-24 | 要設法營造分紅回報的“正和博弈”環(huán)境,完善法制化的市場秩序,遏制非市場化行為,關閉“綠色通道”,理順股市的利益分配機制,否則“被捐錢”的投資者肯定不會有信心。 | | | ·對資金池業(yè)務需各部門合圍監(jiān)管 2013-05-13 | 在剛剛公布的 《2013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中,央行以專欄形式首次警示銀行資金池理財產品的“五宗罪”,要求建立跨機構、跨市場的風險隔離墻,并采取單獨核算投資收益,讓收益與風險相匹配。 | | | ·地震未必導致股市下跌 2013-04-25 | 高層管理部門應該及時挽救股市信心,投資者信心崩潰其實也是一場災難,希望監(jiān)管者有所作為,應該利用監(jiān)管本職來嚴厲打擊虛假信息發(fā)布者和股價操縱者,避免讓市場大起大落。 | | | ·應設保薦機構黑名單制度 2013-04-15 | 建議證監(jiān)會對保薦機構建立黑名單制度,比如一家保薦機構在一年期間“制造”了3家以上問題公司,應該暫停該保薦機構至少3年的保薦資格,并承擔相應的連帶賠償責任,只有這樣嚴格的懲罰,才能讓中介機構老實起來,保薦機構才能夠名副其實。 | | | ·房產稅試點應該全面推開 2013-02-22 | 為了避免房產稅成為地方政府的“零花錢”,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必須要透明公開,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房產稅等應該用于公共服務開支,切忌成為地方政府的“私房錢”。 | | | ·警惕房企境外融資潮 2013-02-01 | 在目前全球量化寬松的大背景下,房企境外融資會吸引來大量外幣進入,增加外匯占款和國內基礎貨幣的乘數型投放,變成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因此不應該鼓勵房地產企業(yè)大量境外融資,反而應該引起重視。 | | | ·要避免“鬼城”現(xiàn)象進一步蔓延 2013-01-24 | 營口現(xiàn)象絕非個案,為了避免新型城鎮(zhèn)化淪為“鬼城”,當務之急,必須要祛除我國房地產的虛火,務必要警惕“房地產化”和“鬼城”現(xiàn)象,要減少盲目的造城運動。 | | | ·用QFII救A股是在飲鴆止渴 2013-01-22 | 在我國股市基礎制度尚未完善,價值投資尚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投資信心并未從骨子里煥發(fā),“人造牛市”只會掩蓋制度性缺陷,只是讓投資者在短期內忘記傷疤、忘了疼。 | | | ·城鎮(zhèn)化要告別掠奪式增長的邏輯 2013-01-05 | 若繼續(xù)搞“大躍進”式的城鎮(zhèn)化,則未來會有很多麻煩,比如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在城市買不起房、享受不了市民的公共服務、無法真正融入城市化,再加上收入分配的兩極化,后果會很嚴重。因此,新型城鎮(zhèn)化千萬不要再以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fā)為目標,否則這種房地產化的城鎮(zhèn)化會失敗。 | | | ·超募資金使用不能太隨意 2012-12-25 | 我買這個上市公司關鍵要讓你通過你自己的高成長主業(yè)發(fā)展來獲取經濟增長的收益,結果你拿去買理財產品,還不如自己去買。對于募集資金的使用必須要有幾個方面。 | | | ·券商“資金池”隱患不容忽視 2012-11-27 | 如果一些理財產品背后對應的投資標的是“有毒”資產,那么,最終風險該由誰來承擔?資金池鏈條斷裂會給整個金融系統(tǒng)帶來什么樣的隱患? | | | ·內地如何借鑒香港樓市的“印花稅”模式 2012-11-06 | 內地與香港面臨同樣的問題,熱錢涌入,通脹風險加大。這次香港調控樓市,給內地很多啟示,如果樓市再不降溫,熱錢再來炒作房地產,未來我們會更加被動,決策層需要未雨綢繆。 | | | ·險資投資別過熱:雞蛋不宜放在多個籃子里 2012-10-24 | 盡管現(xiàn)在的政策給險資“大松綁”了,但希望保險公司要量力而行,要將風險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未雨綢繆,或許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剩者為王”,激進投資切記要不得。 | | | ·金融混業(yè)監(jiān)管迫在眉睫 2012-10-23 | 統(tǒng)一監(jiān)管體制有助于監(jiān)管部門更好地識別和監(jiān)控金融風險在不同金融機構和部門之間的轉移,監(jiān)管部門可以有效監(jiān)控不同類型金融機構提供的同類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要對各金融單位和混業(yè)經營的金融企業(yè)實施嚴格的防火墻制度,避免系統(tǒng)性風險的傳染。 | | | ·松綁合資券商難現(xiàn)“鯰魚效應” 2012-10-22 | 國內的券商應該盡快提高研發(fā)能力,通過獨立、客觀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來給客戶提供高質量的附加服務,嘗試對接受金融服務的客戶收取與之相適應的服務費。 | | | ·“松綁”合資券商難以實現(xiàn)“鯰魚效應” 2012-10-18 | 當務之急,應該盡快提高券商的研究能力和服務水平,依靠縱向的專業(yè)能力來吸引客戶,來開發(fā)更高的附加值產品與服務,而非多元化地橫向鋪攤子,來謀求所謂的“多點盈利”,依靠“拆東墻補西墻”的全業(yè)務經營模式,反而會加劇風險控制和監(jiān)管的難度。 | | | ·遏制炒新是掩耳盜鈴 2012-10-17 | 洛陽鉬業(yè)的二級市場表現(xiàn)給新股發(fā)行制度一記響亮的耳光,徹底證明了當前遏制炒新的舉措是錯誤的,而且錯得離譜,是在掩耳盜鈴。如果再不徹底解決新股發(fā)行一、二級市場價格割裂的矛盾,中國股市新股爆炒和二級市場擊鼓傳花的游戲將難有本質改變。 | | | ·“豆腐底”軟弱無力誰讓投資者“底”氣沖天? 2012-09-27 | 要重拾信心就必須要進行深層次的制度改革,除了要營造分紅回報的“正和博弈”條件,也要完善法制化的市場秩序,理順股市的利益分配機制,否則永遠只是“捐錢者”的投資者肯定不會有信心。 | | | ·為何地方債屬地化暫時“行不通”? 2012-09-24 | 如果想真正落實減稅政策,想徹底改變地方財政“寅吃卯糧”,打破土地財政,就必須要盡快啟動財稅體制改革,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稅收分配格局,適當向地方政府傾斜分配,讓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相匹配。 | | | ·大盤股發(fā)行應適當停一停 2012-07-20 | 當前中國股市的病癥不是停不停發(fā)新股的問題,而是新股發(fā)行制度改革不改革的問題,如果新股發(fā)行制度不進行徹底改革,在偽市場化的環(huán)境里停不停發(fā)新股確實不會對市場環(huán)境有本質性的改善,無非是蓄積一些資金和炒新股的力量。 | | | ·中國股市不能“大躍進” 2012-07-03 | 當務之急中國股市不是去搞什么“超英趕美”,在股市信心尚未恢復的情況下應該加緊治理股市弊病、固本強基,當然也應該大力發(fā)展債券市場,別把直接融資的重擔全部壓在股市身上,在成熟市場,債券市場是直接融資的主要渠道,遠大于股票市場的融資規(guī)模,上證所倒是可以在債券市場上多下功夫。 | | | ·強化分紅比人造藍籌更靠譜 2012-06-11 | 今年以來,監(jiān)管部門三番五次地提及A股市場藍籌股的投資價值,并認為市場嚴重低估了藍籌股,建議投資者樹立價值投資理念,尋找有價值的藍籌股。但是,什么是藍籌股?哪家公司是藍籌股?滬深300是藍籌股嗎? | | | ·要吸取“4萬億”的教訓 2012-06-04 | 雖然“穩(wěn)增長”很迫切,但一定要吸取“4萬億”的教訓,經濟刺激計劃要志在長遠,千萬不能再病急亂投醫(yī),不然遲早還得還。 | | | ·強化分紅比“人造藍籌”更靠譜 2012-05-28 | 今年以來,監(jiān)管部門三番五次提及A股市場藍籌股的投資價值,并認為市場嚴重低估了藍籌股,建議投資者樹立價值投資理念,尋找有價值的藍籌股。但是,什么是藍籌股?哪些公司是藍籌股?滬深300是藍籌股嗎? | | | ·從源頭上抓上市公司質量 2012-05-21 | 近日,深交所要求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加強學習退市規(guī)則,完善公司治理和內控機制,夯實主業(yè)基礎,增強核心競爭力,從源頭上防范退市風險。 | | | ·僅放開貸款利率無濟于事 2012-04-27 | 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設計論證之中,貸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過促進替代性負債產品發(fā)展及擴大利率浮動區(qū)間等方式推進,在“熱錢”流入的壓力下,存款利率不要著急動。 | | | ·刺激經濟不能僅靠放松流動性 2012-04-23 | 近日,央行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將適時加大逆回購操作力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央票到期釋放流動性等多種方式來向市場釋放流動性,特別是對因支持小微企業(yè)、“三農”等而存在資金需求的金融機構,將及時提供流動性支持。 | | | ·新股發(fā)行改革“打右燈向左拐” 2012-04-09 | 4月1日,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fā)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筆者更愿意將其解讀成“愚人節(jié)”的玩笑,不希望最終出臺的新股發(fā)行制度改革方案是這個模樣。 | | | ·堅定不移地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 2012-03-06 | 要想讓實體經濟又好又快的發(fā)展,就必須要疏通經濟血管,讓金融渠道順暢,有效發(fā)揮資源配置的功能。但目前,金融行業(yè)諸多體制性弊端導致金融資源很難實現(xiàn)有效配置,亟需體制改革。 | | | ·放開牌照才能根治民間借貸 2012-02-29 | 目前利率市場化改革就僅需要放開存款的上限和貸款的下限,而這也是保護商業(yè)銀行維系存貸利差的最后一道防線。但為了推動中國商業(yè)銀行進一步改革和創(chuàng)新,這一道防線必須要打開。 | | | ·養(yǎng)老金入市看上去很美 2012-02-20 | 現(xiàn)在有人三番五次地想打養(yǎng)老金的主意,想將這筆錢拿進股市去做“長期飯票”,挽救當下中國股市。雖然此舉確實對當下的股市有所幫助,但如果股市圈錢的功能不改,這一次救了下次誰來救?顯然我們不能再寄托資金救市的短期效益上。 | | | ·A股市場完全可以搞注冊制 2012-02-14 | 注冊制不是沒有任何的實質性審核,只是證監(jiān)會不做實質性審核,證監(jiān)會只負責監(jiān)督之職,實質性審核由交易所和中介機構來承擔的。 | | | ·期待證券監(jiān)管作別“父愛主義” 2012-02-06 | 應該盡快取消荒唐的“信息指定披露媒體”,他們恰恰是導致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上市公司欺詐的原因之一,他們毫無原則的“維穩(wěn)”經常會掩蓋事實真相,反而誤導決策。 | | | ·“成本分置”嚴重困擾中國股市 2011-12-30 | 商業(yè)銀行可以專門開發(fā)一款“融資”存款,利率可以高于普通存款利率,融資者在自愿借入的基礎上杠桿買股。另外,建議大小非、大小限在減持時與上市公司分紅掛鉤 | | | ·高利貸正在侵蝕上市公司 2011-09-29 | 上市公司切勿貪戀高利拆借,如果最后的借款者還不上錢,一切高利息承諾都沒有意義。同時,證券監(jiān)管部門要提高監(jiān)管能力,加大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閑置資金的監(jiān)管,防止實體經濟陷入信用危機。 | | | ·非典型“滯脹”苗頭初現(xiàn) 2011-06-01 | 央行為了抑制通脹將采取更加嚴厲的緊縮措施,高昂的資金使用成本必將導致實體經濟減速,中國經濟“滯脹”的苗頭也將顯現(xiàn)。 | | | ·對外資也可以說“不” 2011-02-15 | 如果中國的很多能源、礦產、食品、飲料等企業(yè)繼續(xù)被外資大量控制的話,未來真的會出現(xiàn)更為令人擔憂的局面。 | | | ·存款搬家豈可“霸王硬上弓” 2010-12-09 | 銀行存款進不進股市,不該由政策來誘導,也不該用負利率來強逼“存款搬家”,更不能用股市大擴容來化解流動性“堰塞湖”。 | | | ·別指望“干預”徹底解決通脹 2010-11-29 | 從國務院近期開始啟動的“臨時性價格干預”舉措來看,目前中國的通脹趨勢不容樂觀,需要緊急措施來遏制物價的快速上漲,尤其在目前全球流動性泛濫的情況下,輸入型通脹讓我們很難找到一劑靈丹妙藥來解決“綜合通脹”。 | | | ·什么辦法能將“熱錢”變“冷”? 2010-11-24 | 在熱錢界定方法有爭議的情況下,若僅將外匯局抓住的那點“熱錢”放進“池子”,效果自然微乎其微,而大規(guī)模的熱錢必然會“合法”地游離在池子之外。 | | | ·中國對“匯率戰(zhàn)”要有謀略 2010-10-27 | 中國應該盡快理順國內的結構性矛盾,設法啟動內需,在必要時學習臺灣發(fā)放消費券的經驗,通過財政手段來刺激內需,減少畸形的外部依賴。 | | | ·樓市問責制是放空槍? 2010-10-13 | 很多人對新調控中的“問責制”寄予厚望,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很多地方政府又與房地產商是利益同盟,他們想方設法來高價賣地,因此指望“房地產市長”來調控房價顯然難度較大,況且問責制又沒有明確劃定問責的范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