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又攤上大事了。8月2日,新西蘭乳業(yè)巨頭恒天然公司發(fā)布消息稱,該公司一個工廠2012年5月生產的濃縮乳清蛋白粉檢出肉毒桿菌,這些產品有中國進口商涉及。8月4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4家進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桿菌污染的新西蘭恒天然公司產品的企業(yè)名單,包括娃哈哈、多美滋等品牌。恒天然首席執(zhí)行官TheoSpierings在8月5日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向中國消費者公開致歉,許諾48小時內控制問題。 這回,恒天然栽在肉毒桿菌上。有兩個背景,值得我們記取:一是早在今年1月,新西蘭初級產業(yè)部宣布,恒天然生產的奶粉中曾被檢測出含有微量雙氰氨。同時,新西蘭第一產業(yè)部官員1月25日證實,約5%的新西蘭牧場使用含有雙氰胺的化肥培育草場。二是據外媒報道,新西蘭總理約翰?基于8月5日質疑恒天然為何在發(fā)現(xiàn)生產線遭污染數個月后才向公眾披露真相。恒天然聲明顯示,該公司3月份就首先發(fā)現(xiàn)了乳清蛋白粉產品可能含有肉毒桿菌所屬的梭菌屬微生物。 這令人想起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論述,“我們的晚餐并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除了乞丐,沒有人愿意以恩賜為生!边@話其實有三層意思:一是告訴我們商人逐利是天性,企業(yè)不是福利院;二是商家對質量的關懷,說到底是為了讓渡使用價值以兌現(xiàn)其價值;三是啟示我們必須要以另一種監(jiān)管秩序,防止基于“利益調節(jié)”的市場失衡。 對照恒天然事件,公眾起碼可以體悟到兩點:一是大企業(yè)固然更為可靠一些,但品牌忠誠不等于品牌迷信,因為大牌也有“翻牌”的時候;二是真要關心產品質量,不能太過于指望企業(yè)的“道德血液”,更不能誤以為天下真還有可以“免檢”的商品。只要監(jiān)管闕如或者規(guī)則疏漏,大企業(yè)一樣會犯大錯誤。恒天然如此,葛蘭素史克也不例外。歷史而言,大到日本車,小到荷蘭電吹風,誰都不是滴水不漏的神仙。 筆者認為,更值得思考的一個命題是:為什么恒天然感冒了,中國就要跟著打噴嚏?下面這組數字,足以說明原委:乳業(yè)巨頭恒天然控制了新西蘭90%的奶源,而我國是新西蘭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場,我國80%的進口奶粉來自新西蘭。 據報道,2005年到2008年,我國進口奶粉一直在3萬噸到9萬噸之間徘徊,2009年猛增到24.5萬噸,而2012年,我國進口奶粉60多萬噸。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奶粉47萬噸,估計全年會超過70萬噸。短短幾年間,我們進口奶粉數量增長近10倍。且不管體量如此巨大的進口乳粉究竟拿來干什么了,公眾最想問的是:在構建安全有序的奶源產業(yè)鏈上,我們的乳企做了多少努力? 一邊奢談乳業(yè)安全,一邊卻將源頭安全交到外人手里——這就是我國乳業(yè)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眼下,重組并購是重要的、打擊縱向壟斷也是重要的,建好自己的奶源基地恐怕更為重要。2011年以來,新西蘭、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產奶國大幅下調出口中國的原料粉價格,結果,我們的乳企就大幅減少收購國產奶源,我們的乳企不悉心保護并建構自己的奶源基地,最后當然要在短暫的成本投機后淪入受制于人的險境。 有人說,恒天然出事兒了,這是中國乳業(yè)崛起的機會。這誤會,實在有點大了。好比說曼聯(lián)搞了個烏龍球,于是中國男足稱霸世界的機會就來了。國內乳業(yè)要洗脫三聚氰胺的陰影,不能總等著別人倒霉,自強自立、自尊自愛,公信才能換得最后的市場份額。當然,關于奶粉的事情,還得記住一個最深刻、也是最樸素的道理:任你國產還是進口,對于奶粉品牌的熱愛,永遠比不上我們對自家孩子的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