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由于銀根緊縮、中央加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清理力度,全國多個省份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因限貸被迫停工,而山西省技高一籌,尋到了解決資金短缺的好辦法:近日,山西決定由7家省內煤炭企業(yè)通過BOT模式(代建代管的方式),籌措百億資金進入高速公路建設市場。對于取得的成績,山西省交通廳長段建國頗為自豪地對外表示,今年高速公路建設資金渠道已基本落實,在建的23個項目工程施工隊伍已全部進場復工。 據了解,為了發(fā)展山西經濟,修建高速公路成了山西最近幾年來的重要政績工程:從2009年到2011年,山西三年高速公路新增里程2000余公里,總里程達到4000公里,排位全國第七。山西省交通廳提供數據顯示,該省目前重點主抓23個在建續(xù)建高速公路項目的建設,總建設里程1608公里,年內概算總投資1247億元,其中年內建成項目1000余公里。 然而,對于山西高速公路建設,有人提出質疑,山西這樣做是不是有些不顧實際搞大躍進?對此,段建國表示:山西的高速公路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 “要想富,先修路!鄙轿骷庇谛蘼返男那樗坪蹩梢岳斫。然而山西上述行為,有“綁架”煤企、行政干預、擾亂市場、甚至存在利益輸送之嫌疑。 對煤企而言,如果持回報社會想法投資高速公路,倒也其情可嘉;倘若想是靠此大肆斂財,可能就打錯算盤了。據媒體報道,記者采訪時發(fā)現(xiàn),進入高速公路領域,對于煤炭企業(yè)來講是個生疏的行業(yè),山西某煤炭企業(yè)的負責人就對此憂心忡忡。這說明,煤企進入高速公路領域是被動的、積極性不高,是政府“強人所難”的結果。這就是說,政府之所以要求煤企參與高速公路建設,看中的就是煤企的錢,而不是他們的經驗。由于是國有企業(yè),煤炭企業(yè)只能服從安排,沒有選擇。 對于煤企來說,參與高速公路建設,屬于企業(yè)的“多元化”經營,但這種多元化是被動的多元化,并不是上下游產業(yè)鏈整合的多元化,而是毫無相關性的多元化之路,這意味著,它的這種多元化投資就是碰運氣,收成只能“看天吃飯”。 事實上,雖然從目前已上市的路橋經營企業(yè)來看,他們的高速公路收費的毛利率很高,但實際上,對于煤企來說,一條高速公路的投資,往往需要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元,每年僅銀行利息就高達數億元,加上維護運行費用絕不是個小數目,而政府讓其“承包”的路段,或許并不是日進斗金、利潤能有百分百保證的優(yōu)質路段,一不小心,那些花費巨資的高速公路投資,就會成為煤炭企業(yè)的包袱。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形,高速公路不但沒成“包袱”反倒成了“搖錢樹”。但這同樣也會受社會詬病。試想:由于煤企這次的投資是“按成本價”收購,如果未來其投資的高速公路給企業(yè)帶來巨額的利潤,它同樣難以逃脫罵名:由于一些民眾對于我國高速公路收費頗有微詞,認為其收費過高,而煤企本身則由于被公眾認為通過壟斷經營,產生了巨額利潤,未來高速公路的巨額利潤來源,就會被認為是政府的再次利益輸送而受質疑。 另一方面,對地方政府而言,這一模式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據了解,由于許多省份都存在像山西省這樣類似的情況,很多公路項目在2008年開工建設,現(xiàn)在正是資金需求的高峰期,公路投資每年將維持在一萬億元以上。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為防范債務風險,當前,財政部、銀監(jiān)會著手整頓監(jiān)管地方融資平臺,與此同時,地方政府此前的房地產財政也因為宏觀調控而步入艱難時期,所以才會有煤企被迫投資高速公路建設,為地方政府化解財政壓力這樣的非市場化的行政干預行為。實際上,這是一種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短視行為,是一種典型的政績面子工程,其所帶來的后遺癥,往往在接任者接手后體現(xiàn),負面作用巨大,不可不防。 掙錢了,人們會認為是政府向煤企利益輸送;虧錢了,人們會認為政府把“包袱”甩給了煤企。因此,引煤企建高速公路,得找準平衡點,三思而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