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賣油的姑娘水梳頭!氨樯砹_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更是小學生都耳熟能詳的古詩,只是時至今日,它卻仍通體透著現實意蘊。這樣的辛酸,比比皆是:比如一斤米賣到快200塊錢,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都是賣稻的農民賺了。但看了新聞你才發(fā)現,現實的坑爹之處在于,種稻的和買米的,都被“套牢”了。巨額利潤在神秘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神不知鬼不覺地“蒸發(fā)”了。 這就是日前引起熱議的,五常大米“米貴傷農”事件:黑龍江五常大米最高售價可達每斤199元,但當地稻農賣給加工企業(yè)的收購價卻不足2元。記者采訪得知,每斤大米加工成本約為0.2元,加工企業(yè)通過設置不合理訂單控制稻農壓制收購價,以致稻農和企業(yè)獲利懸殊。 報道是從“高價米的巨額利潤究竟流向誰家腰包”這個角度切入的。不過,輿論關注點卻是多維度的。反而很多聲音在質疑,為何一斤米能賣到200元“天價”。柴米油鹽,本是居家過日子的必需品,現在卻標出“奢侈品”的價格。這當然是靠買米度日的城市人,且主要靠普通大米為口糧的消費者的關注點。在“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輪番上陣的情勢下,此等訴求,當然不容忽視。 何況,在這起“貴米”風波之前,還曾有一波“假米”疑云驅之不散,也和五常有關——當時央視曝光一些所謂的“五常大米”,竟是廉價大米摻香料加工而成。五常香米由香精熏制,米商坦言自己都不吃,F在,面對標價近200元的五常米,驚惶的消費者首先敏感價格和其質量,也是常情。弄清如此名貴的大米是否真的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實在應作為回應和處理此次風波最優(yōu)選的價值選擇。 其次,當然就是“米貴傷農”怪圈如何打破的問題了。若真的沒有惡意造假和炒作哄抬,市價200元而成本不過每斤2毛錢的大米,稻農卻只得到不足2元錢,那么這種產業(yè)鏈肯定是不健康,也是難以維系的。大米收購價奇低而終端銷售價畸高,這是一個雙輸的格局。稻農和消費者都深受其害,反而中間流通或管理環(huán)節(jié)獲利最豐。這短期看好像一本萬利,長遠來看,必將禍及自身,危及品牌。 產業(yè)鏈“失衡”,就在于稻農話語權缺失和博弈力量孱弱,而市場管理者卻不經意間站在企業(yè)一方。訂單農業(yè),訂單不但沒能成為農戶獲益和維權的保障,反而成為企業(yè)大搞“霸王條款”,乃至以勢壓人的工具。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而企業(yè)則毫無契約精神,不講信用、肆意壓價、以克扣余款來逼農戶續(xù)約……本該為民謀利的職能部門,卻因利益問題,和企業(yè)坐上了一條板凳。相關管理中心和協(xié)會,一套班子幾塊牌子,其職能似乎只為維護企業(yè)利益,卻對稻農利益只字未提。這種管理理念,自然讓企業(yè)有恃無恐,仗勢壓價,構成實質性“壟斷”。 至此,你會發(fā)現“米貴傷農”和此前各地“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性質一樣。要打破怪圈,政府公共責任擔當不可或缺:必須真正以民為本,而非自身涉入利益格局難以自拔。只要提升相關公共服務質量,發(fā)布準確供需信息,對欺行霸市的“壟斷刺頭”狠下重手,遏制惡意的市場操縱,分散農戶的市場風險;主動積極引導市場轉型,讓分散的農業(yè)生產模式,向有效的資源整合方向轉變;讓散戶農民在應對市場變化時,能有組織地作出聯動反應;精簡中間管理、流通環(huán)節(jié)和交通運輸成本,這些都是走出怪圈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