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調查,為進一步降低藥價,深圳有關部門曾多次提出在廣東省統(tǒng)一采購平臺的基礎上,要求對入圍廠家、經營企業(yè)進行二次招標,對入圍藥品進行二次遴選,但是,這些建議與方案均未能獲得通過。(《中國青年報》12月1日) 在因藥價虛高而民怨沸騰的語境下,“深圳降價方案多次被否決”的“傾向性報道”,很容易讓公眾把憤怒的情緒加諸多次否決降價方案的“省級部門”。但是,如果仔細分析當前藥品集中采購的突出問題以及相關規(guī)定,就會發(fā)現深圳方面提出的“二次招標”或“二次遴選”方案,恰恰是一些地方導致藥價虛高的突出問題,這也是其多次被否決的直接原因。 從淵源上看,藥品集中采購制度出臺的初衷就是為了降低藥價,而且制度推行初期,藥品集中采購是按照“省級招標只確定企業(yè)名單,醫(yī)療機構進行二次議價”的程序進行運作,這意味著藥品集中采購環(huán)節(jié)憑空多出一道,為“層層加價”、“幕后交易”預留了巨大空間。也正是針對這一問題,國務院于2010年11月出臺了《建立和規(guī)范政府辦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基本藥物采購機制的指導意見》,將基本藥物的采購權統(tǒng)一回收到省級衛(wèi)生行政部門,不再下放“二次議價”權。 這樣看來,廣東省有關部門否定深圳市提出的“二次招標”、“二次遴選”方案,不僅是在嚴格依規(guī)辦事,而且其目的也是為了防止藥品集中采購由于程序過多而被“層層加價”。應該說,即便不從專業(yè)而從常理的角度推測,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既然省級部門集中采購是一種控制藥價虛高的行政手段,那么市級部門的“二次議價”等方式也同為行政手段,前者有的弊病后者在付諸實施過程中一點都不會少,難道我們只聽一面字詞、只看藥價虛高之現象,就以喪失基本的理性判斷為代價,認為“否決降價方案”就是錯誤甚至是導致藥價虛高的罪魁禍首嗎? 事實上,藥價虛高的癥結,不是行政管制價格思路之下,內部具體制度設計的細枝末節(jié)問題,而是以藥品集中采購來遏制藥價虛高這種思路是否有效的問題。藥品集中采購制度固然有其善意的初衷,但在市場經濟之下,涉及定價機制等市場問題,有沒有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才是制度是否有效的關鍵。藥品集中采購制度之所以沒有遏制住藥價虛高,恰恰因為過于迷信權力干預市場價格的力量,而沒有從尋求市場博弈來平衡價格之道入手。 行政部門的勤勉和善意,并不能彌補其在專業(yè)知識、干預能力上的差距和缺陷。為什么在藥品市場上會出現“降價死”的現象,即只要藥品價格降下來,市場就會出現“斷貨”、“缺貨”轉而以新名稱、新價格重新出現的現象?顯然,藥品集中采購制度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除非行政權力要把藥品市場變成一個完全計劃定價的市場。更何況,藥品采購過程中,如何通過博弈盡可能地擠掉利潤加成中的水分,也是一個需要更多專業(yè)知識的問題。 進而言之,藥價虛高還在于,即便有集中采購作為制約手段,藥品定價權還是主要掌握在藥品生產企業(yè)和醫(yī)療機構手中,企業(yè)對利潤的追求和以藥養(yǎng)醫(yī)的體制,使得兩者在抬高藥品價格上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加之作為與藥價高低息息相關的消費者在定價機制中的缺席,藥價屢屢看漲就不足為怪。這意味著,一方面要從體制上打破以藥養(yǎng)醫(yī),另一方面要賦予消費者以話語權。這樣的路徑,2009年出臺的醫(yī)改方案中有明確表述,“鼓勵地方積極探索建立醫(yī)保經辦機構與醫(yī)藥服務提供方的談判機制和付費方式改革,合理確定藥品、醫(yī)療服務和醫(yī)用材料支付標準,控制成本費用!边@樣看來,按照市場規(guī)律的要求推進醫(yī)保談判機制和付費方式改革,才是真正打破藥價虛高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