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匯豐中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值為48.0,較10月終值大幅回落3個百分點,創(chuàng)32個月以來新低,折射出中國經濟下行風險正在加大。
目前,內外兩種因素對中國經濟影響較大。從國內因素看,結構轉型、樓市調控以及控通脹等對經濟造成一定影響。結構轉型對出口貿易影響較大,使得出口這駕馬車持續(xù)減速;我國經濟長期以來對房地產依賴較大,房地產調控持續(xù)發(fā)力必然影響經濟增速;同時,金融危機時期的4萬億投資效應正在減緩,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都已到期或即將到期,如購買小排量汽車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家電下鄉(xiāng)補貼政策等。上述因素對經濟增長形成了較大壓力,但需要明確的是,這些因素都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也是宏觀調控想要的結果,在可以控制的范圍之內。從外部因素看,歐債危機持續(xù)發(fā)酵使得中國對歐出口大幅下降;美國經濟持續(xù)低迷,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影響更大,且這些因素都是不可控的。
中國經濟連續(xù)多年的兩位數增長,主要引擎是出口和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目前,出口和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下降較快,接力這兩大引擎的國內消費尚未得到有效啟動。因此,必須在啟動內需、刺激消費、防止出口下降超出我國經濟增長承受范圍等方面做足文章。
決策層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了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果斷提出了宏觀政策預調微調的要求。筆者認為,預調微調的重點應放在財稅政策上,大幅度的減稅降費政策應密集出臺。同時,必須考慮調整國有壟斷性企業(yè)與其他經濟體的利益關系,適度遏制國有壟斷性企業(yè)的利潤。只要找準癥結,宏觀政策及時對癥下藥,中國經濟就能夠持續(xù)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