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國家統(tǒng)計局將按慣例公布9月CPI數據。對9月份CPI的走勢,市場分析機構普遍認為其數值不會有明顯的下降。甚至有分析機構認為,9月的CPI將恢復上行的勢頭。無論結果怎樣,今年整年CPI始終在高位運行的狀況已成定局。 今年初,當CPI居高不下時,有論者把其上漲的原因歸結為上年CPI“翹尾”因素所帶來的“慣性”。但是,實際上,“翹尾”一說根本不足以說明全年CPI在高位運行的現(xiàn)實。并且,8月份以前的CPI走勢,其運行軌跡在加速上沖,致高因素明顯帶有全局性和結構性。 其實,去年CPI的翹尾因素與今年CPI的致高因素帶有同質性,很難從現(xiàn)行經濟結構的根源中分清楚哪些是去年的、哪些是今年的。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只要結構性因素仍在,CPI的致高因素就不會消除,提升去年CPI、影響今年CPI的因素,也同樣會影響明年乃至其后的CPI走勢。 正常情況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與GDP增速之比應在1之下。即使是背負著濫發(fā)貨幣“罵名”的世界貨幣美元,其增速也一直保持在1以下。最近30年,中國M2增速的紀錄曾經超過30%,遠超GDP的增速,F(xiàn)在,M2增速過高,在相當程度上“寬松”和“解構”了中國人民銀行一系列收緊流動性的措施。 10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北京營業(yè)管理部新發(fā)布的第三季度北京銀行家、企業(yè)家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62.7%的銀行家認為貨幣政策“偏緊”。同時,有21.2%的企業(yè)家和14.7%的銀行家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偏冷”。據此,有分析人士認為,緊縮政策應已接近終點,明年初,政府將出臺一些寬松性政策。 但最新的數據表明,今年以來,中國的GDP增速仍在高位運行,“達9”已經是一個唾手可得的目標,“沖10”更是成為許多人士的樂觀估計。如此高的GDP增速,實際上很難有調整結構所必需的適當空間。如果結構調整不到位,政策松綁又循環(huán)而至,那么,適當緊縮政策所創(chuàng)造的機會,無疑就流失掉了。若此,則CPI降至人們可以忍受的合理水平的希望也會大大下降。 近日,廣東佛山剛剛實行了一天的樓市限購放寬令被叫停,避免了成為導致全國限購令崩解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實際上,對當前流動性趨緊政策最難以忍受的,就是房地產企業(yè)。一些在“不差錢”環(huán)境里舒服慣了的房企,習慣于先把盡可能多的“米”傾倒在自己的“大鍋”里,然后再把柴火燒得旺旺的,最后倒逼銀行打開貨幣“龍頭”……而一些已經給房地產業(yè)“送米”過多的銀行,也與房地產業(yè)有著基于相同利益的“松綁”訴求。(文摘自13日光明網評論員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