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高鐵3天內已兩次發(fā)生接觸網(wǎng)故障引發(fā)的事故,雖未造成乘客的生命財產損失,但還是讓人心有余悸,說明京滬高鐵安全性上需要補的課還很多。 昨天,新京報剛刊發(fā)社論,希望鐵路部門對7月10日的京滬高鐵事故進行負責任地調查,并對公眾做出更加詳細的解釋,不能簡單以雷擊等天災應付過去。想不到,京滬高鐵當天再因接觸網(wǎng)故障發(fā)生事故,D182次列車在蚌埠開往宿州的區(qū)間內開始斷電,1小時內非正常?2次,事故原因仍在調查當中。而這也導致了至少11趟列車到達北京南站晚點。 京滬高鐵3天內已兩次發(fā)生接觸網(wǎng)故障引發(fā)的事故,雖未造成乘客的生命財產損失,但還是讓人心有余悸。這樣以300公里的速度飛速前行的列車,運行密度這么大,一旦出了大問題,后果不堪設想。 記得6月初,國內30名工程界知名院士、專家,對即將開通運營的京滬高速鐵路進行了檢查評估。專家組總體認為,京滬高鐵在工程建設、高速列車、運行控制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重大技術創(chuàng)新,各項指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完全具備投入運營條件。但現(xiàn)在看來,這個檢查評估恐怕是不全面的,有必要總結這幾次事故的教訓,將安全置于比速度更高的位置上,對設備故障的原因進行全面的檢測與評估。 其實,中國的高鐵出問題并不是第一次,2009年12月26日開通的武廣高鐵,在運營的前3個月內,僅媒體公開披露的因設備故障而導致列車晚點事件就有5次。媒體報道還顯示,因設備故障,鄭州與西安間的高鐵也發(fā)生過停運。 相比發(fā)達國家,中國高鐵近幾年才開始發(fā)展,后發(fā)的一大優(yōu)勢,不僅是速度上的單純超越,在安全性上須有更有力的保障。為了高鐵的“絕對安全”,高鐵前段時間已經(jīng)降了一次速。這種糾錯和降溫式的降速并沒有招致公眾的批評和不滿,而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這表明公眾對高鐵最大的期待,還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降速,僅僅是走出了理性發(fā)展高鐵的第一步,降速后仍出現(xiàn)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安全性上需要補的課還很多。 今年3月8日,鐵道部新聞發(fā)言人王勇平在接受新華網(wǎng)訪談時表示:中國高鐵運營三年多來,目前還沒有發(fā)生安全事故。原因在于“鐵路部門始終把確保高鐵安全作為最關鍵、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建立了一整套高鐵運營安全保障體系”。 但什么才是“安全事故”?不要非等到出現(xiàn)人員傷亡才認為是事故,才引起重視。最近的這兩次事故,已經(jīng)讓我們看到“高鐵運營安全保障體系”存在的很多問題,比如,列車沒有應急照明通風,食物不能滿足一半乘客,乘務員不能給乘客解釋故障原因只能哭著道歉,乘客最關心的晚點賠償問題,沒有明確說法等。 高鐵的安全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每一起事故的原因,鐵道部門都應給公眾詳細地解釋,并拿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事故之后,鐵道部門的表現(xiàn),也是公眾“評估”高鐵安全性的重要依據(jù)。要想挽回公眾對京滬高鐵的信心,鐵道部門必須盡快回應公眾關心的這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