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說,近年來相繼發(fā)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jīng)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溫總理之所以發(fā)此慨言,實乃食品安全人命關天,維系億萬人民日常民生。就近期的“染色饅頭”而言,看來只是一個小小的企業(yè),一個價格微薄的饅頭,然而,正是這最基本最廉價的食品,構成普通百姓最日常的生活,其安全與否事關重大。假如連維持最基本生存的食物都有隱患,百姓的安全感何以落實? 誠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誠如溫總理所言:“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jīng)濟發(fā)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边@條“短腿”到底有多短,眼下的“染色饅頭”事件給出了令人心驚的答案。當誠信缺失事件屢究屢犯、難以遏制之時,道德滑坡就到了令人憂心的險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這么多企業(yè)前赴后繼,不顧人民安危,鋌而走險?在我看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促成了這種冒險行為:一是“利潤高于一切”的集體意識或集體無意識,在利潤面前,任何手段都被視作合理,以致在相關利益鏈上,很少有人挺身而出,揭發(fā)并譴責“觸犯底線”的不法行為;二是“誠信不值錢”的認識誤區(qū),由于普遍缺乏打造“百年老店”的信念,不少人把短視行為當作通例,只看一時得失,沒有耐心積累誠信,以致膽大妄為,做出令人發(fā)指的坑害行徑。由此可見,在金錢至上和誠信缺失的夾擊下,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繁出現(xiàn),便有了深層的社會心理因素。 溫總理語重心長地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闭\哉斯言。一個強大和受人尊敬的國家,不僅應有雄厚的物質硬實力,也要有強大的精神軟實力。道德的力量就是這樣一種軟實力。毋庸諱言,當有些人心安理得地炮制“瘦肉精”、“染色饅頭”時,我們的精神世界是不是也被有些人投了非法添加劑,甚至下了毒? 溫總理表示,要在全社會大力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形成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強大輿論氛圍;這不僅是維護正常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從根本上鏟除滋生唯利是圖、坑蒙拐騙、貪贓枉法等丑惡和腐敗行為的土壤。這話說到了根子上。只有鏟除縱容丑惡行為的土壤,筑牢誠信的堤壩,才能徹底消弭讓人揪心的食品安全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