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學家、成都大學副校長張其佐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目前全球都面臨歐元和美元匯率不穩(wěn)定的巨大風險,改革國際貨幣體系迫在眉睫。
記者:您如何理解中國目前的匯率政策?
張其佐:當前不少學者提出中國可以在不調(diào)整名義匯率的情況下,用物價上漲的辦法來實現(xiàn)人民幣實際匯率的上調(diào)。這個觀點值得商榷,這種辦法在韓國、日本等國在經(jīng)濟高速增長時其物價曾維持在4.5%到9%左右,以至讓名義工資和物價總水平趨同全球水平。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辦法風險特別大,在中國物價上漲連續(xù)4%以上會引發(fā)社會的動蕩。物價上漲一般情況下要控制在一定的目標區(qū)即4%以內(nèi),否則通脹就有可能失控,通脹的控制目標同匯率變動的需要并不是一致的。中國的匯率政策應該是服從我國的核心利益,而沒有必要看美國的“臉色”行事。人民幣升值與否完全是中國的內(nèi)部事務。但中國的雙順差后果是:中國以高成本輸入資本,又同時以低收益輸出資本。問題是美元貶值和通脹惡化是一個長期的趨勢(盡管現(xiàn)在美元對歐元升值了不少,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也相應升值了不少),長期的雙順差有可能象美國經(jīng)濟學家克魯格曼所講的中國由于3萬億外匯儲備,其中70%屬于美元資產(chǎn)。中國的外匯儲備在不久的將來會面臨巨大資本損失的風險。如果繼續(xù)持有或增加美國國債,中國會冒巨額資本損失的風險;如果推出外匯儲備多元化,中國也會冒資本損失的風險。這種進退兩難,雙順差可能使中國陷入克魯格曼所說的“中國的美元陷阱”。
記者:您認為國際貨幣體系應該如何改革?
張其佐:從2002年到今年1月,美元已貶值達40%以上。加之危機時大量增發(fā)貨幣會導致美國通脹失控,也會使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大幅縮水。由于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第一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強國,美元作為國際支配地位的儲備貨幣也許一時不會崩潰。但這次全球危機前,由于美國濫用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使國際貨幣體系再次陷入了危機。由于美元區(qū)和歐元區(qū)各占全球經(jīng)濟總量40%和30%,加起來占70%以上。所以美元和歐元的匯率不穩(wěn)定都成了世界經(jīng)濟的一個大的風險,其匯率波動都會對世界和中國出口造成巨大的沖擊。因此,2009年初我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了創(chuàng)設超主權儲備貨幣來替代美元,并得了“金磚四國”等新市場大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認為,盡管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是艱巨而漫長的過程,但中國應當以G20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主要舞臺并參與其改革及全球事務,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區(qū)域金融合作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發(fā)揮中國經(jīng)濟金融外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