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之聲,雖積多年而未絕,但造假之勢,卻積多年而未斷。打假多年,方法并不曾有多少創(chuàng)新,但造假多年,方法常有翻新,故打假雖是常態(tài),階段性成果也是不少,怎奈,造假求新求變,常常讓人防不勝防,一不留神,便著了道。 造假有傳統(tǒng),那就是硬來,直接冒充。但硬來,也有風險。李鬼冒充李逵,雖橫行了一段時間,但李逵一現(xiàn),李鬼便無藏身之地。原汁原味的李鬼,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太差,鬧不好,還送了卿卿性命。于是,造假便有了源源不斷的翻新。 原汁原味的李鬼,變成了掉包的李鬼。前不久,我上火車之前在一個水果攤精挑細選了一些橘子,攤販用黑色的塑料袋裝水果,乘著我找錢包的瞬間,攤販將掉包的爛水果交給了我,等到上火車后打開袋子要吃時,發(fā)現(xiàn)真相來得太晚了,列車在呼嘯著飛奔。比我更糟的是,國內(nèi)一家機械公司合同訂購了指定國家生產(chǎn)的一批機床,結果集裝箱不是從該國裝運,而是從另一國家裝運。原來,這批機床是另一國生產(chǎn)的,如此掉包,到現(xiàn)在還在扯皮。 原汁原味的李鬼,變成了科技的李鬼。對于北京同仁堂這家百年老店來說,網(wǎng)絡給他們打假帶來了新難題。在北京同仁堂最近一期的打假聲明上,列出了多達35個假冒北京同仁堂的名義在網(wǎng)上進行假藥宣傳銷售的帖子或網(wǎng)站。同仁堂聲明中指出的假冒行為五花八門,有標示等方面和北京同仁堂做得相差無幾的,還有冒用同仁堂的名義設立各種形式研究院的,也有謊稱和同仁堂進行合作、共同研制、共同生產(chǎn)的,等等。 原汁原味的李鬼,變成了藝術的李鬼。前兩天,朋友邀我去看一個拍賣公司春季小拍預展,我們在某著名畫家的兩幅展畫前盤桓了很久,畫法畫技風格流派,我等是外行,單看這位畫家的簽名,便覺得蹊蹺。我們見過這位畫家的簽名,俊朗飄逸,同眼前的簽名相較,實有云泥之別。朋友是行家,一問才知,原來拍賣公司無法保證拍品的真實性。他曾經(jīng)去看過一位投資者耗資數(shù)千萬港幣的競拍品,十之八九,都是贗品。 原汁原味的李鬼,變成了資本的李鬼。本來是稻草,愣說成是金條。通過資本玩家的運作,本來沒有多少投資價值的題材,變成了大家都跟風的香餑餑!八饽愫荨、“豆你玩”,不乏資本的李鬼大肆興風作浪。把看似不起眼的商品或題材價格炒成撐竿跳,不明就里的跟風者常常被吊在高空,只有喝西北風的份兒…… 如此,如此,變身的李鬼不斷翻新,以假充真,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使打假變得愈發(fā)困難。無論烏鴉怎樣用孔雀的羽毛裝扮自己,烏鴉畢竟是烏鴉。經(jīng)過多年堅持不懈地打假,我國已經(jīng)初步建立了質量安全體系,打假制度不斷健全。但絕不可小瞧造假制假售假的花樣翻新,必須通過打假創(chuàng)新機制,遏制造假花樣翻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