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央視披露河南多個縣出產“健美豬”并將問題豬肉銷往雙匯的消息后,瘦肉精就再一次進入公眾視線,成為人們持續(xù)關注的熱點。 與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不同,河南“健美豬”一經曝光之后,政府各部門立即采取了整治行動。農業(yè)部等部委派專門的工作組前往河南調查,河南省對涉案的多個縣市進行拉網排查,瘦肉精檢測呈陽性的生豬被銷毀,負有監(jiān)管責任的人員和領導干部受到行政和刑事處分。涉嫌使用問題豬肉的雙匯下屬企業(yè),也對有關人員做出了處理。從這一連串的反應中不難看出,食品安全的確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機構非常重視的問題,行政監(jiān)管的漏洞也能得到及時修補。但盡管如此,瘦肉精幽靈般的存在,仍然成為公眾餐桌上的一個夢魘。這其中的癥結何在呢? 從2002年開始,媒體開始報道瘦肉精問題。近日,媒體再次把火力指向瘦肉精,追蹤其來龍去脈。但令人驚訝的是,大量的報道和業(yè)已著手進行的行政和刑事調查,均未能確切地找到制售瘦肉精的黑窩點。在整個有害食品的生產和銷售網絡中,唯獨其源頭處于隱形狀態(tài)。這似乎是以潛臺詞告訴人們,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體系還沒有抓住瘦肉精的“七寸”,它隨時都有復蘇并肆虐的可能。 已經初步查清的“健美豬”事件,向公眾展示了一個由利益驅動的作奸犯科過程。對“健美豬”的市場需求是“第一推動力”,因為有利可圖,生豬養(yǎng)殖戶樂于使用違法添加劑為產品增色。同樣因為存在“需求”,黑作坊和黑工廠開始生產含有瘦肉精的飼料。而現有監(jiān)測和檢查手段的不足,以及部分職能機構的失職,讓問題豬肉得以通過層層關卡進入終端消費。最讓人憂心的是,只要有一個豬肉加工大戶愿意以更高價格收購問題豬肉,幾乎就沒有什么機制能夠掐斷這根違法鏈條。食品安全監(jiān)管的窘困和乏力,再明顯不過地暴露出來。 很多令人關切的公共事務之所以成為問題,都緣于責任主體的缺失。坊間早有說法,“八個部門管不好一頭豬”,這句戲謔的話在現實中再次得到印證。在對“健美豬”所做的救火工作中,人們確實能看到多個部委和機構的身影。但是,板子究竟應該打在誰的身上,誰應該為公眾健康的損失負責,其實誰的心里都沒有準數。在河南省所采取的究責行動中,人們看到被問責的最高級別干部也不過是縣級畜牧局的局長而已。如果這就是最終能夠看到的結果,那是否意味著,瘦肉精問題應該由幾個畜牧局長負責呢?這顯然是荒謬的。 包括豬肉在內的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到從原料供應、生產、銷售到再加工再到消費的多個環(huán)節(jié),必然處于一種多頭管轄的局面。如果各個環(huán)節(jié)沒有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每個管理機構不對上游做監(jiān)督、不對下游負責任,而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則必然出現事實上的管理真空。如果在一個監(jiān)管體系當中,各組成部分的法律和行政責任并不清晰,出了事也只是找?guī)字惶孀镅蛄耸拢赝劣胸熅捅厝怀蔀橐痪淇赵挕?BR> 就像三鹿奶粉引發(fā)的痛切思考一樣,河南“健美豬”也應該觸發(fā)一種反思機制。把瘦肉精的沉渣泛起作為一個標本,思考它為什么會在河南發(fā)生,或者說,它是不是在很多地方都發(fā)生了,只是還未被察覺。瘦肉精使用所導致的法律和行政責任,應該按照現有的法律和行政制度予以分解,落實到每一個機構和每一個當事人的頭上。哪怕有一個管理人員玩忽懈怠,老百姓的餐桌就不會真的安全。 瘦肉精的“七寸”或者說要害,并不在于制售窩點這個源頭,而是讓瘦肉精得以登堂入室的放行者,是那些本來應該攔阻瘦肉精、卻為了蠅頭小利而置公眾安全于不顧的管理人員,是那種懈怠的、無關痛癢的機制。如果那些檢疫的、工商的、畜牧的工作人員在遇到瘦肉精時都像公眾一樣感到疼痛,事情可能就好辦得多。 而保持痛感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毫無保留地問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