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說,宏觀調控和宏觀政策選擇以及完善宏觀政策的效果是“十二五”非常重要的問題。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一定意義上帶有滯脹的威脅。所以短期看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應該是防止資產價格的過高。
劉偉表示,中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必須看到兩方面的特殊性:一個是和國際社會相比,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國家在貨幣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很大而供給不足,換言之就是流動性不足或者銀根緊張。因為在歐美國家,危機首先是金融問題,這個問題要解決,往往要求貨幣當局放松銀根。然而中國與它們有很大差別,中國貨幣市場失衡不是貨幣供給不足,而是貨幣供給過大,需求相對供給來說長期不足。
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是中國的市場投資或者是私人投資內動力不足。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在歐美國家表現(xiàn)為金融鏈條斷裂,金融和非金融企業(yè)缺錢,對貨幣有強力的需求。但是危機對中國的沖擊有輸入性,它首先影響實體經濟。出口企業(yè)沒有訂單,于是就不需要貨幣。同時,中國的銀行體系由于存在一道防火墻,所以資金鏈非常穩(wěn)定,資金充裕,貨幣供給充足。在這種情況下,等于是中國貨幣的有效需求不足,供給相對充裕。
之所以發(fā)生這個問題,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的創(chuàng)新能力差,大企業(yè)沒有新產品,無法向新投資領域發(fā)展,有錢不敢投,投了就是重復建設;小企業(yè)制度創(chuàng)新差,不能公平使用融資市場,有需要也拿不到錢。最終就是中國大小企業(yè)對貨幣的有效需求都不足,于是就出現(xiàn)了流動性過剩問題。
其次,中國的貨幣往往和財政綁在一起,信貸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財政政策來實施。如財政擔保的貼息貸款,土地財政等等,這樣就使得中國的信貸發(fā)放量進一步增大。
另外,中國還面臨外匯占款問題,去年的外匯占款已經超過基礎貨幣總量。
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另一個特殊性是中國現(xiàn)在的宏觀經濟失衡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情況不同,一定意義上帶有滯脹的威脅。
要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長期看當然要靠創(chuàng)新,培育中國經濟對貨幣的真實有效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實施刺激政策增大貨幣的供給。在短期就貨幣政策講,首要目標是防止資產價格過高。因為中國的特殊情況主要是貨幣的有效需求不足。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建議多用數(shù)量工具,這比運用價格工具更有效。數(shù)量工具包括存款準備金率,央行票據(jù)貼現(xiàn)等,但是不太主張過多地去控制信貸規(guī)模。
另外,擴大內需很重要。這次檢討美國金融危機,根本原因是過多地強調了貨幣政策刺激產生的需求效應,而且忽略整個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宏觀政策對供給的改善。中國度過前段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后,“十二五”期間宏觀政策應該在強調短期總量均衡外,多關注供給方面的調整,強調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