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中國如期公布1月份各項經濟數據,引人注目的是,1月份CPI上漲4.9%,顯著低于此前的市場預期。此前,市場普遍預測在經歷了去年12月份4.6%的小幅回落之后,CPI將重拾升勢,并再次“破5”,各預測機構的預測中值大都在5.2%左右。由此,4.9%的1月份CPI,不僅使得市場預期產生明顯心理落差,也為資本市場注入了頗具威力的強心劑。 在數據正式公布的前一天,也即2月14日,CPI的相關數據就在坊間風傳,并一舉助推滬深兩市強勁上漲。從事后正式公布的數據看,風傳的數據極為準確,讓人再次感慨消息靈通人士的神通廣大。1月份的CPI,進行了對比基期、權數構成、調查網點和代表規(guī)格品的調整。尤為讓人關注的是,食品的權數構成降低了2.21個百分點。在中國的CPI構成中,食品類占比優(yōu)勢明顯,中國目前正在經歷的通脹,一般公認為是由食品漲價引起。而在通脹形勢并未出現(xiàn)逆轉的情況之下,CPI數據卻出現(xiàn)了預期波動,食品權數構成的降低,必定引發(fā)人為拉低CPI的質疑。 針對這種可以理解的質疑,國家統(tǒng)計局通過相關媒體進行了釋疑。按照其解釋,利用舊權數計算的CPI,同比漲幅比采用新權數甚至還降低0.024個百分點。雖然CPI的各種權數構成進行了調整,但具體調整了何種代表品我們依然無從知曉。這使得人們對于影響CPI變化的具體成因,難以作出自己的明晰判斷。同樣的原因,盡管國家統(tǒng)計局明確表示,新權數與舊權數的相關比對計算“誤差較小,銜接較好”,但新權數計算出的CPI與此前的數據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存在契合與連續(xù)性,也依然難解市場疑慮。在公信力和統(tǒng)計數據普遍缺乏公眾心理認同的情況下,1月份的CPI暫時還難以得到市場公認。只有等到2月份的相關數據發(fā)布,才能建立起相對符合邏輯的連續(xù)性。 但無論CPI是否存在人為拉低的嫌疑,4.9%的同比漲幅卻依然表明,當前的通脹形勢沒有任何改變。食品權數即便調整,也不會改變食品價格的上漲之勢。1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3%,除鮮菜之外,糧食、肉禽蛋以及鮮果價格上漲非常明顯,大體符合公眾的生活感受。這樣的漲勢堪稱暴漲,CPI數據與人們的預期相左,通脹的壓力和痛苦,卻往往超出預期。而之于資本市場,1月CPI低于預期其實并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利好消息,貨幣政策的緊縮預期仍然存在。 統(tǒng)計部門按照既定節(jié)奏調整CPI權數構成,就常規(guī)上可以理解。但調整的原則和依據,僅就目前的解釋并不能消除公眾疑慮。在降低食品權重的同時,國家統(tǒng)計局還將居住類調高了4.22個百分點,可看作是對公眾呼聲的回應。但即便如此,卻依然難以獲得普遍認同。原因無他,無論食品權重降低還是居住權重上升,本質上并未改變綜合CPI與人們生活脫節(jié)的弊端。雖然這種脫節(jié)不可能完全解決,當前CPI面臨的困境則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不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即對CPI“破5”,也許存在條件反射般的恐懼,擔心其可能引發(fā)社會性的激烈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