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知情人士處獲悉,該部正在組織研究、擬訂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方案和深化事業(yè)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方案……國家發(fā)改委社會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強調,公務員工資在具體工資構成上理應和社會同步,參照市場同類崗位的社會定價,進行改革完善。 公務員工資改革,近年來相對處于“說的多,做的少”狀態(tài)。除了既得利益太強硬等原因導致難以推動,也與財政對此項支出的統(tǒng)籌度相對較低有直接關聯。此次再次提出,到底屬于“雷聲”還是“雨點”雖然不得而知,但是“參照市場同類崗位的社會定價”等新提法,還是應該被廣泛關注。 總體來說,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當前的公務員工資待遇還是明顯高出很多,否則公務員考試也不可能成為“天下第一考”。為什么高?無非是在“吃財政飯”和“吃企業(yè)飯”兩大系統(tǒng)的運作背景下,前者的標準制定,根本不考慮后者的整體水平。導致工作內容基本同屬于社會通用的崗位,與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拉開了較大差距。從社會整體范圍來看,這顯然是一種不公平。 從深層道理來分析,公務員工資全部來自財政資金,而財政資金是全體社會成員承擔巨大市場風險換來的,因此不能通過毫無限制的工資待遇轉化為公務員的個人收益。因此,參照市場同類崗位的社會定價,完全是入情入理、早該如此的事。 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解決公務員隊伍內部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從法律的意義上,保障了公務員的工資收入不因地區(qū)經濟水平、公務員層級的差異,而發(fā)生拖欠、縮水等現象,但這只解決了一個支付問題。而由于不同層級公務員的工資待遇由本級財政負擔,支付能力的不同,可能導致同為正科的公務員,身在縣級與身在省級的工資待遇的差別很大,這當然也是一項緊迫的待解難題。而更令人頭痛的,在公務員同級同酬的表面公平背后,還存在“肥差”、“瘦差”形成的灰色收入差異。解決這一難題,則要通過一定的約束機制,壓縮以權謀私的空間,減少其有形待遇之外的隱性得利?傊珓諉T工資的公平與公正,除了制度改革,還需要一定的外部力量來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