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自達在中國混得已經沒脾氣了。 在剛剛過去的4月,一汽馬自達僅賣出了7879臺車,而這點可憐的銷量,還是阿特茲、馬自達5、馬自達8、馬自達6、睿翼、睿翼轎跑、CX-7、CX-9、MX-5等9款車型共同努力的結果。 馬自達另一個中國合作伙伴的情況也差不多。長安馬自達4月賣了12,317臺車。但長安馬自達手里有馬自達首發(fā)的三款“創(chuàng)馳藍天”車型中的兩款——昂克賽拉和CX-5,一款緊湊型轎車,一款SUV,都算是中國車市中的熱銷品種,再加上馬3星騁、馬自達2,一大堆車也只賣了一萬兩千臺,這樣的成績比一汽馬自達好不到哪兒去。 借助“創(chuàng)馳藍天技術”,去年以來馬自達在全球的銷售頗有起色,但在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卻一籌莫展。2014年,馬自達在華銷量為21.1萬輛,僅僅占1%的市場份額,還比不過鈴木這樣的“小公司”(26.8萬臺)。 早在中國汽車市場狂飆突進的年代,馬自達陷于與海南汽車、一汽、長安三家中國公司的多角戀中疲于應付;等意興闌珊后,方才發(fā)現(xiàn)黃金歲月就這么蹉跎,中國車市已經沒有太多機會。 跟海馬分手后,馬自達在中國的如意算盤是,一汽馬自達以高利潤車型為主,承擔品牌建設的任務;長安馬自達以中低端車型為主,承擔“走量”的任務。不幸的是,一汽馬自達把牌子給做砸了,長安馬自達的量也沒搞上去。 2003年,一汽引進了馬自達當時最新上市的第一代馬6,憑借動感的外形、出色的操控,馬6一時間成了中級轎車中的熱門貨,年銷量很快達到5萬臺。到了2009年,第二代馬6引入的時候,一汽馬自達自作聰明搞“兩代同堂”,把老馬6價格拉低到十五六萬,新馬6改名睿翼。 后來發(fā)生的事證明,這是一個自毀品牌的昏招:本來馬自達的品牌影響力就全指著馬6這道招牌菜,馬6身價大降,跟速騰、卡羅拉之類的緊湊型車一起去混江湖,拉升銷量的效果是有一些,拉低品牌的效果更是立竿見影:馬6車主們本來感覺挺有檔次和品味,現(xiàn)在一下子大跌,讓人也覺得馬6這貨靠不住,本來就是個便宜貨,以前卻賣那么高的價。 去年第三代馬6以阿特茲之名上市的時候,一汽馬自達又故伎重演,把睿翼和老馬6一并降價。老馬6現(xiàn)在只賣十二三萬,堂堂一個B級車,賣價還不如別家品牌的A級車。更重要的是,品牌賤賣后,銷量還是半死不活,且降價后的馬6品質嚴重下降,進一步拉低了馬自達的品牌形象。 而長安馬自達的車,以馬3和馬2這種小車為主,本來是想走量打好用戶基礎。可基礎打了這么多年,最新版的馬3昂克賽拉月銷量也不過六七千臺,在同級車動不動月銷就兩三萬臺的年代,頂多也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馬自達這么辦實屬無奈,像這種“規(guī)模不大”的汽車公司,生產成本本來就比豐田這樣的大公司高,能拿得出的車型也就那么幾款。在別人都大打價格戰(zhàn)時,只有甩賣老款車。但問題是,老車型也都是馬自達的主力車型,跟新車型一脈相承,這種車連續(xù)大幅度降價,大家都覺得你這個品牌的檔次不行,新車不應該定那么高的價。比如,阿特茲定價17.98萬起,跟雅閣、凱美瑞、君威差不多,但業(yè)內覺得定價太高,買家們也紛紛吐槽——在大家的印象中,馬自達已經沒資格跟這些車相提并論了。 日本像馬自達這種“規(guī)模不大”有點特色的汽車品牌還有幾家,比如鈴木和斯巴魯,都靠與眾不同的特色求得一席生存之地。馬自達的車有“運動”味道,技術上也比較有想法,以前死啃轉子發(fā)動機,現(xiàn)在又咬住自然吸氣體發(fā)動機拼命提升壓縮比。但特色不一定就是特長,你有一點運動味道,可“運動”未必能帶來太多的溢價,何況別家的車未必不運動;你有高壓縮比的發(fā)動機,可人家有渦輪、有混動,效果未必比你的差;你有自認為漂亮的“魂動”設計,可你的做工、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和空間利用都一般般,怎么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