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政界高層,下至販夫走卒,現(xiàn)在都在為同一部劇集叫好,那就是《紙牌屋》。繼第一季大獲成功后,日前推出的第二季更是好評如潮,它也成為繼《越獄》之后在中國引起最大反響的美劇。
《紙牌屋》第二季依然收獲了媒體一邊倒的好評,有劇評人甚至打出了“《紙牌屋》就是我們時代的莎士比亞”的大標題。 當初《紙牌屋》(House of
Cards)第一季播出時,媒體關注的焦點是它有別于傳統(tǒng)的制播模式,并預言一次業(yè)界革命就此拉開大幕。去年 12
月,推出該劇的流媒體巨頭奈飛(Netflix)公布的研究報告表明,有一半受調查觀眾會在一周內看完整季,絕大多數(shù)觀眾都歡迎這種一季一推的“饕餮觀看模式”,雖說一鼓作氣看完的“鐵粉”實屬少數(shù),但大家都很享受這種無需等待,“想什么時候看就什么時候看”的支配感。甚至在
2013
年年底公布的“牛津詞典年度詞語”排行榜上,“饕餮觀看模式”排名也僅次于“自拍”,占據(jù)次席。與此同時,奈飛憑借該劇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去年股票價格一路飆升,漲幅居標普
500 之首,在納斯達克漲幅也僅次于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2013 年第四季度的凈利潤更是翻了 5
倍。 《紙牌屋》第二季于今年情人節(jié)上線后,媒體照例給出了一邊倒的好評,文化網(wǎng)站 Salon.com 的劇評人丹尼爾·達達里奧(Daniel
D’Addario)甚至打出了“《紙牌屋》就是我們時代的莎士比亞”的大標題。與此同時,媒體關注則轉移到了內容本身:由凱文·史派西(Kevin
Spacey)飾演的新任副總統(tǒng)弗蘭克·安德伍德、他的妻子 Claire 以及記者 Zoe Barnes
又會遇到哪些戲劇性的陰謀不僅在美國,《紙牌屋》近期在中國也成為見諸報端頻率最高的劇集,這自然是呼應中國觀眾的觀劇熱情,熱度有多高?在買下《紙牌屋》內地播放版權的搜狐視頻播放數(shù)上就一目了然,第一季
13 集總共有 2000 多萬的播放次數(shù),第一季第一集播放數(shù)為 600 多萬,而第二季第一集上線不到一天播放數(shù)就超過 145 萬,截至發(fā)稿時已突破 500
萬次。 各路媒體可以從各種角度解讀這部劇集,但主創(chuàng)的視角總是獨辟蹊徑。在第二季開播前夕,《大西洋月刊》采訪了《紙牌屋》的主筆博·威利蒙(Beau
Willimon),在他看來,該劇早已跳脫出傳統(tǒng)電視劇的范疇。今年 37
歲的威利蒙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戲文專業(yè),就讀大學期間,他曾志愿加入民主黨參議員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的競選團隊,積累了不少政界經(jīng)驗,甚至還為希拉里當過助理,后來他將這些經(jīng)驗搬上舞臺,創(chuàng)作了不少精彩劇作。2011
年,根據(jù)其舞臺劇改編的電影《總統(tǒng)殺局》(The Ides of
March)由喬治·克魯尼自導自演,獲得良好口碑,也為威利蒙帶來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同年,大衛(wèi)·芬奇(David Finch)選中他當合作伙伴,將 20
年前的英劇《紙牌屋》從唐寧街移植到了白宮。 《紙牌屋》的主筆博·威利蒙今年只有 37
歲,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戲文專業(yè)的他就讀大學期間曾加入民主黨參議員查克·舒默的競選團隊,后來還為希拉里當過助理。 問:《紙牌屋》第一季全長八小時,不再有集與集之分,很具有革命性,能否談談你的思路? 答:如此激進的想法,必須要循序漸進才能為人接受,我現(xiàn)在還不想談太多,省得弄巧成拙。但我想再次提出那個更加根本性的問題:電視如今還存在嗎?我的觀點是否定的,同樣,電影也已經(jīng)不存在了。因為我覺得電視和電影的分界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不妨問問我們自己,什么是電影?如何定義電影?又該如何定義電視? 問:但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里,所謂電視劇就是應該分成一集一集的,這是它和電影最重要的區(qū)別。相比之下電影更加統(tǒng)一連貫。 答:不妨想想三集《教父》,明白我的意思嗎?如果你覺得電視劇就該是長度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內,電影就該是一小時以上并且故事有開頭有結尾,那我想說這種定義實在太弱了。那完全都是形式、結構上的概念。那就像是十四行詩與俳句,其實并非根本區(qū)別。形式不同,但說到底都是詩歌,都為傳情達意而存在。如果某部劇集里有一集長度超過了
90
分鐘,那它單列出來是不是就算是一部電影了? 再看看除了長度差異還有什么?《紙牌屋》也可以在電影院里播放,在哪里觀看并不能決定它是電視或是電影。如今的電視制作早已今非昔比,質量和完成度都不亞于電影,導演和演員陣容不僅不弱,有時候甚至比好萊塢電影都強。對于伴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長大成人的這一代觀眾來說,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不管是在手機上、iPad
上還是電視機上看,其實都沒什么分別。過去我們常相對于大銀幕,將電視稱為“小屏幕”。可現(xiàn)在不少人家里已經(jīng)有了 60
英寸的電視,坐在家里獨占一整片屏幕,反而比去電影院坐到偏僻位置上更像是看電影。 說回到《紙牌屋》,奈飛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們認識到了,一部電視劇制作出來,如何看、何時看,觀眾可以主動做決定。有人還是喜歡一集集看,有人喜歡一口氣看完,還有的可能要用一年時間才能結束。與其為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習慣而選出一種播放方式,還不如完全讓他們自己來決定。這是一種賦予觀眾權利的大趨勢,只要這趨勢不變,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和播放形式上就一定會呈現(xiàn)更加百花齊放的景象,以滿足人們的各種觀看習慣。 問:在奈飛這樣的電視劇播放平臺上,電視節(jié)目是否仍需依靠大牌明星來作招牌? 答:目前可以參考的標本還太少,很難得出結論。但之前播放的《女子監(jiān)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就沒什么大牌,結果卻很成功。至于《紙牌屋》,大衛(wèi)·芬奇和史派西的大名確實裨益良多,但說到底,劇集本身也得對得起觀眾的期待才行。 從大趨勢來看,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大牌加入到電視行列,因為他們也很清楚什么是優(yōu)秀的劇本,知道哪些項目能最大限度施展其才華,值得參與其中。現(xiàn)如今,電視界這樣的機會明顯多過電影界。 于是我們又回到了剛才的話題,這究竟還是不是電視劇,抑或電視電影早已界限模糊?其實又有誰在乎呢?我斗膽預言,未來二三十年會有一批明星演員涌現(xiàn),而他們很有可能一部電影都沒演過,只接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