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博物館應避免"重收藏輕博覽"
|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
|
2012-08-31 作者:記者 許曉青/上海報道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
|
|
【字號
大
中
小】 |
隨著收藏熱在我國各地再度興起,民辦博物館正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近日在上海表示,民辦博物館建設應避免“重收藏、輕博覽”的誤區(qū)。 28日,國家文物局在上海舉行“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試點總結暨經(jīng)驗推廣會”。宋新潮在會上介紹,我國目前有3400多座博物館,并以每年約100座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其中目前統(tǒng)計在冊的民辦博物館達456家,占總量的13%。 他說,民辦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時下也有部分熱心人士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一是把私人陳列室誤當成民辦博物館,“以為數(shù)十件展品擺放在社區(qū)住家內就是一座博物館”;二是誤以為民辦博物館是收藏拍賣市場的“中轉站”,“今天宣布辦一座博物館,過幾天市場風吹草動,又把展品賣了”。 宋新潮說,作為一項國際公約,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章程明確規(guī)定,“博物館”具有永久性、開放性、公益性,因此那些隱藏在私密場所偶爾對外開放的陳列室,或是以贏利、增值等為目的的收藏展覽或陳列,都不能與真正的民辦博物館畫等號。 據(jù)了解,自2008年以來,我國公共博物館已逐步實施免費開放,民辦博物館雖未納入免費行列,但要維持公益性的長期對外開放,其運營管理也始終是一大難題。自2011年起,國家文物局在山西、上海、四川三地開展了“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試點工作,在藏品管理、展示服務、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國家文物局和部分地方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向民辦博物館提供了部分資金支持。 目前,《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管理試行辦法》《民辦博物館章程示范文本》兩項征求意見稿正在全國文博系統(tǒng)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 宋新潮說,下階段國家文物局將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出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辦博物館幫扶辦法,建立國有博物館與民辦博物館共同繁榮的長效機制,優(yōu)先幫扶具有門類特點、行業(yè)個性、地域文化代表性的民辦博物館,以及致力于搶救瀕危文化遺產(chǎn)、填補某領域文化空白的民辦博物館。他認為,從長遠看,在文博領域應逐步建立起國有和民辦一視同仁的博物館管理制度,鼓勵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博物館交流合作、取長補短。
|
|
凡標注來源為“經(jīng)濟參考報”或“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chǎn)品,版權均屬經(jīng)濟參考報社,未經(jīng)經(jīng)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