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工業(yè)和信息化部15日表示,為引導和規(guī)范鋼鐵企業(yè)的重大兼并重組行為,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鋼鐵企業(yè)兼并重組條例》。 盡管正式文件尚未出臺,但我們有理由建議,鋼鐵業(yè)的兼并重組不可再走從前“國進民退”、“行政推進”的老路。 這方面典型的反例是日照鋼鐵。從2008年起,它就一直掙扎在兼并與反兼并的抗爭中。根據《山東省鋼鐵振興規(guī)劃》和建設“大鋼鐵”的要求,將由山東鋼鐵集團“收編”日鋼,并在沿海建設日照鋼鐵精品基地。
這一命令下達之初,一手創(chuàng)辦起日照鋼鐵的杜雙華并不打算“就范”,但是隨之而來的金融危機,讓日鋼陷入月虧近10億元的境地,這才與山鋼簽署了重組意向書。即使如此,日鋼仍然不甘心如此被山鋼吞沒,借殼上市,轉移資產,減產裁員……日鋼“小動作”頻頻,博弈的天平也開始傾向日鋼,但是環(huán)保部一紙禁令,終于又使得日鋼處于劣勢。 面對并購,日鋼為何如此“別扭”?一則民營企業(yè)家打拼六年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讓別家說收就收,擱誰誰別扭;而如下數據更能說明另一個原因:日鋼2006年利潤21億元,2007年猛增至58億元,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由于進口鐵礦石價格的風云突變,日鋼栽了一個大跟頭。但是今年一季度,該企業(yè)又迅速恢復盈利狀態(tài)。 同期的山鋼集團卻成績尷尬———山東鋼鐵旗下兩家上市鋼鐵企業(yè)一季度年報顯示,濟南鋼鐵(600022,股吧)凈虧7.95億元,同比下降258.02%;萊鋼股份(600102,股吧)凈利潤負5.83億元,同比下降308.19%。 這或許是即將到來的若干起鋼鐵兼并案中并不稀奇的一幕———當大型國企開始大魚吃小魚時,大魚并非游得快、生存能力強,只是因為政府投給它的飼料多,環(huán)境優(yōu)越,讓其身寬體胖。而更靈活、更驍勇的民營鋼企卻被置于一個無奈境地,經營中時時面臨著享受更多政策優(yōu)惠的國有鋼企的牽制,而一旦成長壯大,大多避免不了被國企收編的結局。 一家中小鋼廠的高層曾表示,今年的進口鐵礦石現貨價格哪怕再漲5%,他的鋼廠也能盈利。但是大型鋼企給出的答案截然不同,鐵礦石只能維持現有水平,一旦漲價,行業(yè)虧損無可避免。 當中小鋼企利潤豐厚,而大型國企卻舉步維艱之際,小鋼企不可能心甘情愿投靠大鋼企。如果以行政力量強行兼并,對產業(yè)又有什么意義?前車之鑒,新政策出臺前不可視而不見。
(作者系北京媒體從業(yè)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