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財政部擬訂了事關1500億減稅規(guī)模的新增值稅方案,并且已上報國務院,如無意外,新方案將按計劃于2009年1月1日實施。此舉透露出政府已經明顯意識到當前經濟存在下滑風險,并且已經著手為實現(xiàn)“保增長”做更多的工作。
盡管上述減稅方案所涉及的數(shù)量與市場預期還可能有一定距離,但如果這個減稅方案的確屬實,而且在明年、或能更早地予以公布和實施,那結果不但會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預期,且對市場不少具體行業(yè)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消息。然而盡管如此,筆者仍然不得不指出,在某種意義上,市場一段時間來對減稅方案的過度關注或許并非一定是好事。 首先在宏觀層面,國內財政收入增長超過經濟增長、超過居民收入增長,可以說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市場利益平衡與分配上,都應該是一個問題,也無疑應當通過相應改革注入政策動力以激活市場。但同時也應看到,國內本輪宏觀經濟調控的啟動,其中除有國外市場影響和國內本身經濟原因外,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國內經濟增速及其現(xiàn)有的生產方式已超過國內資源與環(huán)境的自身承受能力。就此而言,無論是早前的“雙防”宏觀調控還是目前
“一保一控”的推出,其間雖有些許宏觀上的變化,但絕不能由此認為這是一種宏調政策的轉向。其中道理很簡單:高層決策部門之所以要進行調控,其中固然有國內外經濟及經濟周期等因素影響,不過更重要的或許是決策部門要通過一系列調控政策組合,達到國內經濟現(xiàn)有外延增長方式向內函式增長及經濟結構良性轉變的政策目標,而不應當會是“一放一松”的政策簡單重復。 就此再進一步分析,以現(xiàn)有的宏調取向看,鑒于一段時間來國內經濟形勢的好轉,以及相應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顯現(xiàn),高層宏調的節(jié)奏與力度也的確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從市場具體層面講,市場主體此時如僅僅只把自身的生存寄希望于相關政策的轉變,而忽略了自己企業(yè)內部管理機制與競爭能力的提高;或者只把企業(yè)的本身命運與發(fā)展維系于宏觀政策的“緊與松”之間,那么這樣的企業(yè)即便本次能渡過難關,長遠看來也肯定是沒有市場生存能力的。 當然,筆者在此并非是一概反對市場對宏調走向的關注與期望,不過想強調的是,如果企業(yè)不思自身的改革與提高,而過度地期待甚至于依賴政策的轉變來“解放”自已,從長遠講,結果十有八九會要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