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上海市政府近日以規(guī)章制度的形式,治理“文(件)、會(議)、(簡)報”,進一步減少領導的事務性活動,以加強政府系統(tǒng)規(guī)范化、制度化建設。要求從“文山會海”中解放出來的領導干部,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基層調研,并對領導干部下基層的調研方式作出規(guī)定,要求按照“求真務實,輕車簡從”的原則,做到“不預告、不踩點、不擾民、不搞層層陪同”的“四不”(3月25日《人民日報》)。
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的一項基本功課,是科學決策、正確決策的基礎和前提。密切聯(lián)系群眾,注重調查研究,也是我們黨一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歷屆黨和國家的領導都是注重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典范,許多基層的領導干部也能夠認真地做好這項工作。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是,生活中還有不少領導干部的調查研究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主要表現(xiàn)為:調研開始前首先層層通知基層,秘書助手們還要先去踩點察看,調研的時候,則前呼后擁大隊人馬相隨,到了基層,地方領導層層迎接陪同,帶著到一些早已準備好的點上走馬觀花看看,聽聽早已安排好的群眾談談說說,回來讓隨從的筆桿子們拿出個調研報告完事。 相信這樣的場景大家都不陌生。這種變味的調研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效果,還往往引起百姓的強烈反感,算得上是一個嚴重的官場積弊。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還在于領導干部本身,是他們對調查研究缺乏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了科學的方式方法,加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及潛意識里官本位意識的作怪,使得他們把到基層調研搞成轟轟烈烈的下基層作秀。而由于目前行政運行體制的尚待完善和實際權力來源的錯位,導致基層往往把應付上級領導的調查研究當成頭等大事,當成向上級領導顯示政績和能力的絕佳機會,想方設法要把最光彩的一面展示給領導看,甚至為此不惜弄虛作假,調研成秀場之風也就愈演愈烈。 上海作出的“四不”規(guī)定,正是擊中調研弊病的對癥藥方,是還原調研“本色”的好辦法。只有切實做到這四個“不”,才能真正沉到群眾中間,聽到實話,摸到實情,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尋到科學發(fā)展的康莊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