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后,德國政府的應對之策備受批評。
在筆者看來,德國也在權衡利弊,意圖借助危機帶來的改革契機,下一盤很大的棋。
這盤棋的最高目標,就是革除歐洲進一步整合的障礙,掌控部分國家財政權,打造歐元區(qū)財政聯(lián)盟,向更緊密的“歐羅巴合眾國”邁進。
因此,對于歐元債券這一普遍被認為是解決歐債危機的“終極方案”,盡管“笨豬國家”望穿秋水,法國也傾向支持,但德國就是不點頭。從表面看,德國認為此舉需要修改法律,存在難度;另外,歐洲央行提供融資,有助長通脹的風險;而且,歐元債券實為德國讓渡信用,德國難免有吃虧感覺。
但在重大危機時刻,打破規(guī)則、修改法律,總是屢見不鮮的事情;更何況,如果能拯救歐洲,最終德國也必然受惠其中。德國的遲遲不首肯,其中最關鍵因素,就在于它必須在掏錢同時拿到實利,其底線就是,各國必須先制定規(guī)則,整頓財政紀律,同時歐元區(qū)層面必須有財政執(zhí)法權,而最大的執(zhí)法權,當仁不讓就掌握在被認為是“財政鷹派”的德國手中。
因此,在整個歐債危機演變進程中,德國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一直扮演著苛刻的老教授角色,對希臘、意大利這些“問題學生”,在提供有限的救助資金時,更制定嚴苛的條款,并要求他們必須勒緊褲腰帶緊縮財政;同時,甚至要這些國家承諾,如果達不到要求,將面臨嚴厲的懲罰。在希臘上演“公決”鬧劇后,默克爾更一度說出可能會驅(qū)逐希臘出歐元區(qū)的重話。
德國引而不發(fā),其他國家心焦如焚。在各方壓力下,德國雖也作出了一些通融,比如對于歐元債券的態(tài)度也出現(xiàn)了某種和緩,但德國掌控未來執(zhí)法權、打造財政聯(lián)盟的想法從未改變。德國外交部長韋斯特韋勒不久前就撰文指出,歐洲央行開動印鈔機,或許能帶來短期緩解,但亦可能帶來可怕后果,即會加劇通脹,又會使極其重要的“改革激勵”化為烏有。
對歐洲國家來說,將財政大權拱手相讓,總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不到萬不得已不可能為之。但德國正是看到了這一難得的契機,迫使其他國家締下關鍵的“城下之盟”。這也是各方在應對歐債危機過程中總是難以同調(diào)的根源所在。當然,德國強硬態(tài)度也存在風險,如同弦繃太緊容易斷弦一樣,其他國家如不屈從而無須違約,將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對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經(jīng)濟帶來災難。
但“!焙汀皺C”總是相互轉化的。形勢最嚴峻的關頭,往往也是改革最容易突破的時刻。如果德國要求能得到滿足,歐元區(qū)將邁入新的階段:一場前所未有的債務危機,將可能催生出一個更緊密健康的新歐洲——在這個新歐洲,德國將是毋庸置疑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