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了一汪湖,一座城就有了靈氣與風雅;擁有了一個千年文化積淀的湖,這座城于是有了文脈與靈魂。月湖之于海曙,就是這樣一座湖。
月湖,是海曙人的“母親湖”。她以其澄澈的湖水便利了百姓生活,滋養(yǎng)了千萬蒼生。月湖,更是一個文化之湖。其深厚的文化積層,是海曙文化發(fā)展最真實的記錄,是海曙人的精神家園和守望之地。
月湖和文人騷客
月湖始鑿于唐代,因位于寧波城西南,故又稱西湖。至南宋紹興年間,廣筑亭臺樓閣,遍植四時花樹,月湖十洲從此形成,風光盛于一時。
魏明倫有《寧波月湖銘》曰:“喧喧鬧市之間,疊疊高樓之下。芳園留翠,保存靜靜一湖;曲徑通幽,形若彎彎半月。”生動地譽為“街心凈土,市內(nèi)桃源”,是的,在喧鬧的市中心里,臥著一環(huán)清清的湖水,實在是這個城市的福分。
“不論你沿著湖邊走,或循著溪徑行,每一步都可能踩到歷史的點子上!薄拔谋?袢恕睏罟懦墙衲暌呀(jīng)76歲,在他看來,月湖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浸潤著歷史文化的痕跡: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曾在此寓居、為官;時任鄞縣縣令的王安石還設縣學于竹洲,邀請浙東理學名家、“慶歷五先生”之一的樓郁在此講學,文學家豐稷、樓異、樓鑰等都曾受教于此。樓郁在竹洲講學三十年,開創(chuàng)了浙東理學之先河,造就了大批人才。
已經(jīng)走遍海曙大街小巷的楊老先生的最愛也在月湖,“月湖十洲,每一洲都有故事,有了故事,就有了靈氣!泵看卧谙蛭幕瘣酆谜呓榻B月湖時,楊古城最注重述說背后的故事:南宋丞相史浩筑園竹洲,府第落成之際,邀請山陰陸游等詩人墨客前來吟誦唱和,一時盛況,傳為佳話。史浩還讓出部分園林,給好友、當時的著名教育家沈煥、沈炳兄弟設館講學。沈氏兄弟著書立說,并與寓居湖畔的楊簡、袁燮、舒璘等學者名流常相過從,形成著名的“四明學派”。
如果說月湖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那么浸潤在里面的文化氣息便是一個個講解員。月湖畔的天一閣曾留下明末清初一代思想家黃宗羲孜孜讀書的身影,白云莊“證人書院”依然回響著他講學的聲音!笆穼W大柱”全祖望出生于桂井街的一所宅院里。大學者王應麟、大史學家萬斯同、大文學家屠隆等,都曾在此定居或流寓講學。
這一飄蕩著千年書香的人文圣地,樓閣依舊,過客匆匆,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的俊杰人物,輪番在這里上演并創(chuàng)造著文化與歷史上的嶄新傳奇。輕風拂樓閣,書香飄千年。
月湖與浙東學術
月湖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海曙區(qū)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陳建東認為,月湖文化的核心在于浙東學術文化及四明學派。
氣節(jié)剛強、心憂天下,是浙東士子的共同精神特點。尤其是經(jīng)過明末清初這一場“天崩地解”的歷史轉(zhuǎn)折期,浙東士子不向異族統(tǒng)治者低頭的反抗意識和“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本、民主思想,構成了浙東獨特的思想文化個性。這其中黃宗羲是代表人物。作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和中國民本與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黃宗羲的道德、文章、學識、氣節(jié)在當時普遍受到人們的敬佩,深深地影響著浙東學子,至今留響不絕。
另一位浙東學術大家全祖望,年少時輒為人正直,疾惡如仇。他十四歲補諸生,有次,他與眾秀才一起到學宮禮拜孔子,見大成殿鄉(xiāng)賢詞供著一排神位,上面供奉的有明末獻甬城降清的太仆謝三賓和降清明將張杰的神位,頓時怒不可遏道:“一個降請求榮,一個降清后做了浙江的第一任總督,殘酷殺害民族英雄張蒼水。這種賣國求榮的敗類,怎可供奉于鄉(xiāng)賢祠中!”遂捶碎二人神位,并投于泮池中。
全祖望在《湖語》一文中寫到月湖文化之“醇”時說:“湖水之靜深,足以洗道心;湖水之澄潔,足以勵清節(jié);湖水之霏微,足以悟天機!标惷駪椣壬赋,所謂“道心”即道德理念,“清節(jié)”就是道德理念的實踐,“天機”即時代變化的先機,“悟天機”可以說是開時代風氣之先。多少年來,這種孕育于月湖的人文精神,一直影響著后人的價值取向。寧波商幫的敢于開拓、誠信經(jīng)營、報效桑梓的理念;戚繼光的抗倭,黃宗羲、張蒼水抗清的民族氣節(jié),無不顯現(xiàn)著浙東文化的精髓。
以德立身、以德育人、以德行政的“四明學派”也起源于月湖。其代表人物之一袁燮在《毛詩經(jīng)筵講義》中說道:“人生天地之間,所以超然獨貴于群物者,以存是心焉,爾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則賤而貴,不存則雖貴而賤!钡匚惠^高的袁燮為人忠信篤實,在朝立論公正,雖得罪權貴,因之罷官也在所不惜。
另一位代表人物楊簡認為,人們只要將本性具有的良知發(fā)揚光大,不被利欲所蒙蔽,那么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舒璘為人淡泊平實,強調(diào)自我省悟,是一位善于感化的教育家。沈煥為人剛勁嚴謹,重道義輕爵位,是非分明,對上司的委派非義不往,寧愿清貧一生。
浙東學術文化及四明學派學說中的尚氣節(jié)、憂民生,重信義、輕名利的精神氣質(zhì),以及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一直激勵著后人,對今天如何做人、做官、做事來說仍有積極的警示意義和促進作用。
(本稿件由本報記者章達飛組稿 本報記者鄭黎采寫 許玉芬、鮑婷婷、朱尹瑩等參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