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到位”抓好群眾路線教育活動
近期,國網(wǎng)浙江舟山供電公司變電運檢室黨員干部加強學習,深入基層一線,從牢樹群眾觀念、走實群眾路線、做細群眾工作方面入手,以“三個到位”抓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落實工作。
學習“到位”把群眾觀念樹“牢”
首先在筑牢宗旨意識上下功夫,增強教育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運檢室克服工學矛盾,利用學文章、看視頻、開講堂等形式,加大學習力度,堅持正面教育,共計102人參加學習,并下發(fā)專門的學習筆記,黨員干部邊學邊記、手腦并用、加深印象!斑@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電影《焦裕祿》讓我們感動深思了很久……”一位老黨員說道。
管理“到位”把群眾路線走“實”
近來,運檢室積極推進海島特色“大站制”變電運維管理模式,完成第一步的班組調整,落實3+1值班模式,即三值輪轉+日班運維+應急備班!肮ぷ鲝姸鹊土耍蕝s高了,我們可以同時應付巡視、操作等多項工作,整個運維工作變得靈活機動許多!痹谝痪從事運維工作二十幾年的張海勇不住地稱贊。
服務“到位”把群眾工作做“細”
運檢室大力提升職能科室服務職能,特別針對今年操作任務多,操作值班員起早摸黑的情況,做好送菜送飯到場等后勤保障。以舉行民主評議、發(fā)放征求意見函、深入一線“對談”等形式,分層分類廣泛征求職工群眾意見建議,同時針對近期“大站制”建設人員調整,領導班子積極下基層,貼近職工促膝談心,及時掌握思想動態(tài),疏導思想隱患,維護隊伍穩(wěn)定。
(陳澤云)
建立農村“家!遍L效管理機制
近日,浙江德清縣人民政府下發(fā)關于加強農村剩余電流動作保護器管理的通知,將農村“家!卑惭b率、投運率作為“和美家園”創(chuàng)建考評的必備指標,從制度上確保了“家!逼占啊
產權分界“家!蓖茝V陷困境
近年來,該縣持續(xù)加強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實現(xiàn)全縣村村電氣化和公用變壓器“漏電智能保護器”全覆蓋。但是仍有不少農戶未安裝“家!保瑢е伦詈笠坏婪乐褂|電危險的防線缺失,農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然而,“家!钡耐茝V并不容易,根據(jù)產權分界劃分,“家!睂儆谟脩糍Y產,加之農戶對“家!钡恼J識和技能原因,對其安裝和維護并不“感冒”,“家!蓖茝V一度陷入困境。
溝通政府政企聯(lián)動建長效機制
年初以來,該公司主動聯(lián)系政府,通過多次調研協(xié)商,最終促成政府發(fā)文加強農村“家保”長效管理,形成政府主導、電力推動的良好局面,按產權歸屬“誰所有、誰管理”的原則落實管理責任,確保關鍵時刻“用得上、跳得下”。同時,由德清縣政府和供電公司共同負責“家!卑惭b維護和安全用電知識的宣傳,其中還明確了“家!辟徶觅M和安裝費的相關規(guī)定,按產權歸屬原則確定投資主體,農村公變總保費用由供電部門承擔;農村非居民用戶末級漏保費用由產權人(產權單位)承擔;農村居民家用漏保購置費由農戶承擔,安裝費由各鄉(xiāng)鎮(zhèn)會同供電公司協(xié)調統(tǒng)籌解決。目前,該公司已完成安裝“家!苯7000臺,計劃年底實現(xiàn)安裝率和投運率100%。
(宋賢良)
著力提升海島供電所服務水平
近期,國網(wǎng)浙江嵊泗縣供電公司按照“提升營銷精益化管理,加強供電服務水平”工作要求,全力打造“質量提升月”活動,通過深化“三項舉措”,努力提升基層海島供電所服務質量和員工的“精氣神”。
提升配網(wǎng)生產質量
加強配網(wǎng)運行質量,建立配網(wǎng)運行日志,詳細記錄配電網(wǎng)運行方式、設備運行情況、公變專變運行情況,組織運檢人員根據(jù)配網(wǎng)運行日志分析查找配網(wǎng)運行薄弱環(huán)節(jié)。加強低壓線路巡視,按照低壓線路改造時間的排序開展“主動巡檢”,減少用戶故障報修。做好技術傳承,自主安排技能培訓,讓經驗豐富的線路老職工擔任培訓師,努力提高職工工作技能。
提升優(yōu)質服務質量
“你們休息會吧,把線路整理得那么整齊,真是太謝謝了!”看著忙碌的電力工人,黃龍鄉(xiāng)南港村李亞琴老人感激地說道。為有效提升服務質量,該公司走進農村宣傳電力法律法規(guī)、設施保護等電力知識。走進孤寡老人和貧困家庭幫助查看戶內線路,整理戶內線,更換老舊破損的插座和電器插頭,減少觸電和火災隱患。走進學校宣傳安全用電常識,使孩子們樹立安全用電觀念,減少海島漁村兒童觸電事件的發(fā)生。
提升綜合管理質量
日前,該公司組織員工到共建部隊進行準軍事化訓練,提升海島供電所員工的“精氣神”。同時強化制度的剛性執(zhí)行,培養(yǎng)遵章作業(yè)的良好習慣。進一步對供電所的生產、營業(yè)、優(yōu)質服務等業(yè)務的服務質量、工作質量進行精細化改造,向精益化要求靠近,積極調動職工自主學業(yè)務、學技術、學管理。
(包海芬 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