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fā)布了《2013年全球智庫報告》。在這份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智庫榜單上,中國以426家的數(shù)量位居全球智庫排名第二。在去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被正式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此前的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還就“建立新型智庫”作出過重要批示。
智庫,這一在中國政治語境中略顯神秘的機構,正在逐步引發(fā)外界矚目。
●如何影響決策?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那句簡短的“探索實行官邸制”,來自于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領銜的課題組。汪玉凱的另一個身份是智庫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的副會長,關于官邸制的建議,就是該課題組向高層提交的報告。
智庫的神秘,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影響高層決策的能力。
以能將建議“直接送達總理案頭”的國務院參事室為例,這一國務院下設的副部級智庫機構,其成員——國務院參事,全部由總理聘任,享受副部級待遇。參事室里一輛京牌的公車,隨時準備將參事們的建議建言“直通中南!。除此之外,內參形式發(fā)行的《國是咨詢》,也成為參事發(fā)表觀點的重要途徑。
在外界看來,隸屬于外交部管轄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外交部對外事問題的認知,其權威性可想而知。
2012年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報送各類研究報告572篇,其中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的就有205件次、圈閱66件次。而在民間智庫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主席高尚全那里,有從1981年到2013年的38份得到中央領導批示的建議書。
●民間智庫不足
《2013年全球智庫報告》顯示,排名榜首的美國擁有1828家智庫,排名第二的中國在數(shù)量上還不到前者的1/4,這顯示了兩國在智庫方面的差距。
不過,在這份美國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榜單中,中國有6所智庫進入全球前100名,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北京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在亞洲智庫的排名方面,中國社科院蟬聯(lián)第一位。
數(shù)量多、人員多,是目前中國智庫的特點之一。據(jù)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研究機構2500多家,專職研究人員3.5萬人、工作人員27萬人。其中,“智庫型”研究機構有2000家左右。智庫的分布,也具有不同的背景。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近日發(fā)布《2013中國智庫報告》,將我國的智庫分為4個系統(tǒng):黨政軍系統(tǒng)、社科院系統(tǒng)、高校系統(tǒng)和民間系統(tǒng)。其中,黨政軍系統(tǒng)的智庫占到40%左右。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看來,智庫已經成為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成為頂級智庫,必須兼具獨立性、科學性和建設性。李揚認為,中國智庫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將學術研究與影響決策相混淆,從而出現(xiàn)了功能的混亂。
在專家看來,目前我國民間智庫發(fā)展的嚴重不足,與經費來源、項目來源、成果上呈通道、檢驗獻策平臺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有直接關系。這些難題的破解關系到我國未來智庫是否能健康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