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補貼節(jié)后降溫
|
移動支付入口“燒錢”格局生變
|
|
2014-02-11 作者:記者 韋夏怡/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一路追加補貼的打車軟件之爭在春節(jié)后開始有了新變化,愈演愈烈的“燒錢”搶客競賽正逐漸降溫。10日,騰訊投資的“嘀嘀打車”宣布結束微信支付返現10元優(yōu)惠活動。而其競爭對手快的打車目前表示返現獎勵仍將繼續(xù)。不過也有消息稱,背靠阿里資金支撐的“快的打車”返現活動預計不久后也將告一段落。“燒錢”游戲結束后的商業(yè)模式及下一步擴展方案目前仍不明朗,移動支付入口之爭也開始出現微妙變化。 據悉,10日起,嘀嘀打車的補貼政策由此前的10元補貼下調為“微信支付立減5元”。有市場人士認為,之所以下調補貼,或許是因為此前實施的現金補貼政策已顯現出一定成效。事實上,補貼政策給兩家打車軟件都帶來了快速的訂單增長量。從騰訊方面發(fā)布的數據來看,自1月10日嘀嘀打車應用接入微信支付以來,截至2月7日近30天的時間里,通過微信支付打車的訂單總量已突破500萬,平均每天超過16萬單,其全國日均訂單70萬,其中微信支付訂單超過48萬,接近訂單總數的70%。 而記者從快的打車了解到,公司自1月22日提高補貼金額以來,短短約18天的時間里,全國日均訂單量128萬(在補貼政策出臺前,日訂單量約為60萬左右),單日最高訂單量162萬,其中使用支付寶錢包付打車費的日訂單數最高突破60萬!爸拔覀儚牧汩_始到累計訂單數突破100萬用了8個月,現在我們一天的訂單量就已經超過了100萬。”快的打車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位行業(yè)人士指出,打車軟件被業(yè)界視為移動互聯網時代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以及O2O(線上到線下)領域的重要入口,也正是騰訊與阿里巴巴大打出手、“燒錢”血拼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市場培養(yǎng)期較長,用戶規(guī)模及忠誠度較難維持,致使打車軟件商業(yè)模式不明晰,無法自身“造血”,只能靠外部輸血維生,因此一旦發(fā)生資金鏈斷裂,無疑將被淘汰出局。 嘀嘀打車相關人士表示,打車軟件廠商要抱著持久作戰(zhàn)的心態(tài),長期以來,人們形成了路邊打車習慣,使用戶接受打車軟件的新型叫車方式將是相當艱難的。也有一些司機是沖著現金補貼和加價功能才安裝使用軟件的,一旦補貼力度減小甚至取消時,市場熱度可能會下降。 “補貼不是常態(tài),不過我們跟很多司機調研,問他們如果補貼停了是否還會繼續(xù)使用打車軟件,他們表示會繼續(xù)用,還是挺認可的。”上述快的人士表示。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