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地涵藏萬物,孕育生命,被譽為人類的母親。但是,近年來,伴隨我國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大地不斷遭到各種污染的傷害。僅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環(huán)境監(jiān)管乏力,導致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就頻頻發(fā)生,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fā)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國大地污染現(xiàn)狀嚴峻,成因十分復雜,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殤”!督洕鷧⒖紙蟆芬源藶橹黝},探尋大地污染背后所觸及的我國農業(yè)、工業(yè)、城市化進程中關于生存與發(fā)展的一系列深層矛盾與兩難抉擇,并以“大地之殤”系列報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敬請關注。
大地之殤一·黑土地之悲
占全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東北黑土區(qū)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一個并不為多數(shù)人了解的嚴峻事實是,支撐糧食產量的黑土層卻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減少了50%,并在繼續(xù)變薄,幾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層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后消失殆盡,東北這一中國最大糧倉的產能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
黑土層流失 危及中國最大糧倉
黑土層變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層變薄,直接導致支撐糧食產能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農業(yè)科技進步和高產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糧食增產,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黑土層日漸變薄、耕地質量下降的嚴峻現(xiàn)實,導致農民和相關部門放松對耕地質量的保護。有關專家建議,應盡早完善耕地質量建設法規(guī),擴大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用最小代價守住我國最大“糧倉”的產糧之本。
“一兩黑土換二兩油”的日子再不會有了
“以前挖兩鍬深還是黑土,現(xiàn)在一鍬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龍江省依蘭縣三道崗鎮(zhèn)三道崗村農民程先粟從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兩黑土換二兩油’的日子再也不會有了!
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區(qū)之一,東北黑土區(qū)總面積約3523.3萬公頃,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糧食年產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糧供應地,糧食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
由中國科學院、東北農業(yè)大學、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等院所專家聯(lián)合調研形成的“東北黑土資源利用現(xiàn)狀及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指出,東北黑土地初墾時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開墾20年的黑土層則減至60至70厘米,開墾70至80年的黑土層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國初期,黑龍江省黑土層大都一米多厚,現(xiàn)在找半米深的都難了,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層,顏色也由黑變黃。”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長胡瑞軒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層大約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現(xiàn)在東北黑土區(qū)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層。有專家擔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后消失殆盡!
“黑土層變薄,就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層變薄,直接導致支撐糧食產能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敝袊茖W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研究員韓曉增斷言,這勢必影響我國糧食安全。
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對肇東、訥河等縣市區(qū)的耕地檢測顯示,從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5年間,耕地土壤有機質已相對下降兩成,嚴重地區(qū)下降六成。
地越來越沒勁兒,想增產就得大量用化肥。最近幾年,45歲的張艷峰感覺自家水稻田患上了“化肥依賴癥”。老張是吉林省前郭縣平鳳鄉(xiāng)黑崗子村農民,“10年前一畝水稻就用60多斤肥,如今已經翻番到120斤了,不施肥就得減產一半”。老張還有些擔心,現(xiàn)在能靠化肥增產,這地要是越來越沒勁兒,以后可能化肥也無能為力了。
據(jù)了解,吉林省位于東北黑土區(qū)中部,“十一五”期間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840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00多平方公里,但黑土地水土流失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仍有3.15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亟須治理。
“幾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誰還愿意投入保護?”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糧食主產區(qū)了解到,當?shù)匾恍┩恋匾堰B續(xù)十幾年種玉米、水稻等同一種作物,吸收養(yǎng)分單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養(yǎng)分失衡加劇。由于土地分散,不少農民常年使用小型農機具耕作,耕層越來越淺板結嚴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滲湯”就是真實寫照。
由于高產作物面積增加、農田水利設施不斷完善,特別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撐,在黑土層日漸變薄的同時,東北黑土區(qū)糧食產量仍然穩(wěn)中有升。但專家指出,恰恰是糧食增產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黑土層變薄、耕地質量下降的嚴峻現(xiàn)實,這反倒容易導致農民和有關部門放松對耕地質量的保護。東北部分黑土區(qū)在發(fā)展糧食生產過程中已透支耕地產出能力,黑土層變薄的風險性被糧食增產淡化,嚴重性正在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合謀”影響下加劇。
“最重要的是耕地質量保護法規(guī)不完善,作為耕地使用主體的農民缺乏保護耕地質量的主動性!敝袊r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張維理一語道破黑土質量下降的玄機,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農村耕地轉化為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耕地管理單元變小,使用權變更頻繁,農民保護耕地積極性不足。“種幾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誰還愿意投入保護?”
“技術層面上也落后,沒有有效的監(jiān)測體系就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耕地質量變化的最新情況,不能制定準確的修復方案。”張維理認為,耕地質量測試指標和方法陳舊,比如我國對地力的評價通常采用土壤有機質含量,但實際測定的卻是有機物質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機質,這樣的測試結果根本無法準確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變。
此外,地方在建設橋梁、道路時會占用優(yōu)質的黑土農田,補回來的卻多是相對貧瘠的土地,“這就不僅是黑土層流失問題,占一畝就少一畝!奔幢阈略鐾恋鼐邆涓脑斐珊谕恋氐臈l件,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土地開法整理處處長任百會說,耕地占補平衡中對新增土地的整理費用每畝在10萬元左右。
相關鏈接:
毒土:GDP至上的惡果
現(xiàn)場:“化肥越用越多 地卻越來越沒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