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2-27 作者:小青 來源:中國證券報
|
|
|
從弗里德曼的“一切通脹都是貨幣現象”,到“廣義菲利普斯曲線”下的通脹預期理論,再到新近諾獎得主所做的宏觀經濟和通脹研究,關于通脹問題國外的經濟學大師們、國內的各家研究機構都有諸多觀點。
經典的理論著作雖有很多,但是仍然有非常多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食品價格遵循著怎樣的變化規(guī)律?勞動力價格上漲是不是推高通脹的原因?上游產品漲價下游一定跟著漲嗎?貨幣發(fā)行之后是不是都拿去推高了CPI?滕泰的這本著作——《滕泰透視通脹》,仿佛是專為解決大家對通脹的困惑而來。
聯想去年年初以來綠豆、蔬菜、大蒜、生姜等的輪番暴漲與如今的暴跌。每次食品價格大漲的時候,都有一些人跑出來說,“這次與以往不同”。關于食品價格的上漲歷來都爭論不休,書中指出,“供給缺口決定價格波動方向,供給彈性決定價格波動幅度,生長周期決定價格周期”,這句話精辟地闡述了農產品[11.40
-3.06% 股吧 研報]價格的波動規(guī)律,直指問題本質。
關于貨幣流向問題,書中也總結了這么一句話:“不是所有的貨幣都影響物價,股市、樓市、銀行系統(tǒng)都是貨幣蓄水池”,從流水的角度來理解貨幣的流向,可謂是獨辟蹊徑。仔細想想,高山流水,從山頂奔流而下,途徑江河,匯聚溪流,最后流入大海。新增貨幣要經過資本市場、資產市場、銀行體系等多個市場的分流,最后才能流入到實體經濟中去。貨幣對物價的影響,有如上游雪山融水與下游發(fā)洪水的關系,但中間要存在很多其他因素。因此應充分考慮到各個市場的吸引力、資金可得性與粘性,考慮資金流在各個市場間的變化,才能更準確的理解貨幣帶給物價的壓力。
還有對于加息控通脹引起的爭議,“老滕定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道破了政策有效性差的根源。我國居民的消費支出大部分與信貸和利率無關,商業(yè)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并非市場化的利率,并導致投資與利率相關性不高,而現行外匯制度安排下熱錢跟國內外利差密切相關進而形成新的流動性壓力。因此,應該采用更為有效的貨幣工具來治理通脹,包括注重量化政策,并充分注重貨幣流向,避免出現誤傷和“瞄不準”、“打脫靶”的情況,盡可能地減少總量政策帶給中小企業(yè)和股票市場的傷害。
對于很多關鍵性問題,書中總結的“老滕定律”寥寥幾句就指出了這些問題的核心所在,作為一名金融領域從業(yè)人員,為通脹問題困惑多年。此書讀罷,豁然開朗。書中那些深入淺出的通脹定律,還真值得好好回味。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