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是穩(wěn)中求進。為什么要“穩(wěn)”字當頭呢?“穩(wěn)”字當頭有這幾層含義:一是穩(wěn)增長;二是穩(wěn)通脹,三是穩(wěn)金融。與之相應的,是要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穩(wěn)定,從而實現社會大局的穩(wěn)定!胺(wěn)”字當頭的提出基于以下判斷:增長有下行風險,但不會失控;在增長下行與外部沖擊下,金融風險加大,應防止出現失控。
首先是穩(wěn)增長。2011年盡管經濟增速逐季下滑,但全年在9%以上有保證。如果說2008年是處在周期的急速下滑階段,那么當前則處在周期的震蕩上行階段,由于受政策緊縮與外部沖擊影響,才致經濟逐季回落。因此,經濟下滑很大程度上是政策調控作用的結果。盡管歐美復蘇疲弱帶來外部沖擊,但基本處在調控預期范圍內,從而對增長下行不必過于擔心。不過,未來外部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上升,特別是歐債危機惡化,明年歐元區(qū)可能陷入衰退使得下滑態(tài)勢變得復雜,我們需要在政策上進行微調預調,防止經濟下滑過多。
其次是穩(wěn)通脹。一方面,經濟增速下滑、總需求回落會抑制通脹;翹尾因素減弱(明年大概為1個百分點,今年是2.6個百分點)也會減少通脹壓力,這使得明年通脹水平要低于今年。另一方面,我國通脹的絕對水平仍較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處高位,發(fā)達經濟體貨幣寬松與超低利率,加上國內成本推動仍會持續(xù)(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資源能源價格調整),這使得對于明年通脹不能放松警惕。穩(wěn)通脹仍是明年的要務。
第三是穩(wěn)金融。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出“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之后,強調“特別是要把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范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放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位置”,以及“有效防范和及時化解潛在金融風險”。這可以理解成,宏觀調控目標由原來的“三維”即速度、結構、物價,變成了“四維”即增加了金融風險這一維度。當前我國的金融風險,一是經濟的總杠桿率較高。以M2占GDP的比重來衡量,我國已屬全球之冠。若再加上金融創(chuàng)新因素,即M2+,這一比重還會上升。二是房地產風險。亞洲金融危機國家在危機前,其房地產信貸風險暴露(與房地產相關的信貸占整個銀行貸款的比重)基本上是30%至55%,我國目前大約是20%多。但考慮到其它渠道進入房地產的資金(未能從官方數據中直接反映),使得這一風險加大。三是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及主權債務風險。按發(fā)達經濟體的公共債務占GDP比重的口徑,目前我國總體負債水平并不很高。但如果納入銀行壞賬、國企負債、社保欠賬等,主權負債風險就會上升很多。并且,盡管考慮到現有可動用的資源,如對外投資凈頭寸、土地資源、國有企業(yè),以及稅收和公用設施項目穩(wěn)定的收入流,我國應無違約風險,但以上因素要發(fā)揮作用,均依賴于平穩(wěn)較快的經濟增長。在這個意義上,保持經濟平穩(wěn)增長,不僅有創(chuàng)造就業(yè)、保障民生的作用,更有一層使我們能夠從容地應對金融風險的意義。
鏈接: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