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銀行恰好于1836年關門大吉,失去了第二銀行,市場上的貨幣一下子好像消失了。
通貨緊縮如期而至。
美國人很快學乖了,1816年,麥迪遜任期尚未坐滿,國會就要求總統(tǒng)重建美利堅合眾國銀行,即“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國第二銀行。
美國第二銀行的興衰同樣與華爾街息息相關。
第二銀行建立的時候,恰逢美國“運河熱”。1820年,伊利運河通航,運河的總花費是700萬美元。要知道,50年后美國購買阿拉斯加州才花了720萬美元,即使這720萬美元還被廣大美國人民罵了幾十年。
當時,美國建國不足一個甲子,60年,自由競爭中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超級財團。如此巨大的運河投資不太可能靠個人,只有對公眾募股。
伊利運河通航后,西部農(nóng)產(chǎn)品可以直接通過運河運到東部,以前只能繞道密西西比河。運河的通航使得運輸成本下降了約4倍,時間則縮短了3倍,當年,約有萬艘船航行在伊利運河之上。
巨大的成功激勵了后來者,各種各樣的運河公司應運而生。這就是所謂的“運河熱”。
運河熱,確實很熱;熱的,不是運河。
運河修建過程中不確定性實在太大,經(jīng)常會碰到許多難以解決的地質(zhì)問題,投資根本就是一個無底洞。更多的人只是以修運河的名義籌資,至于是否去開鑿運河,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
所謂運河公司,很多壓根就是騙子。運河有沒有無所謂,有概念就行,紐約證券市場由此再次興盛。
第二銀行最擅長的業(yè)務,跟第一銀行一模一樣:除了威脅州立銀行,就是貸款給股票炒家,甚至直接參與股票炒作。由此,紐約證券市場迎來了第二波牛市,各種運河公司的股票被吹成玄色玫瑰,在貨幣擴張的支撐下證券市場迅速發(fā)展。
1832年,盡管漢密爾頓已經(jīng)在決斗中被敵人槍殺,但他的繼承者已在政壇形成勢力,被稱為聯(lián)邦主義者;
杰斐遜早就在銀行討債聲中與世長辭,而且當政總統(tǒng)安德魯·杰克遜與杰斐遜素來不睦;
……
鑒于以上原因,第二銀行行長比德爾信心十足,在特許到期前4年提前向國會申請延長美元特許權期限。
比德爾一定沒研究過杰克遜的個人歷史。
杰克遜確實與杰斐遜素來不睦,但卻與杰斐遜有一段相似的歷史:因為個人早年為人擔保,也被銀行追債,一追就是十多年。
可以說,杰克遜對銀行的痛恨不在杰斐遜之下。
總統(tǒng)斷然否決了國會提議,理由:第二銀行將國家財力集中于一個機構,將貸款集中于東部工商業(yè),涉嫌違憲。
結果一:聯(lián)邦資金立刻撤出第二銀行,總統(tǒng)對市場發(fā)出了明確信號,第二銀行命不久矣。
結果二:個人信譽欠佳的總統(tǒng)創(chuàng)造了美國歷史上信譽最好的財政部,居然搞得美國既無外債又無內(nèi)債(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位總統(tǒng)如何痛恨銀行)。
幸虧后來無人繼續(xù)這個政策,否則個人信譽欠佳的總統(tǒng)極有可能讓我們見不到今天關系美國命運的很多名詞:全球最大的債務國、貨幣失衡、美元霸權……
有了第一、第二銀行交替的例證,比德爾并未被杰克遜嚇到。只要收縮貨幣,市場就會下滑,聯(lián)邦只能遷就第二銀行。于是,第二銀行立刻收縮貨幣信貸,希望借此減縮銀行信用,制造金融市場緊張氣氛,繼續(xù)第一銀行起死回生的奇跡。
得到明確信號的州立銀行并不配合,何況第二銀行始終就是它們的眼中釘。沒有第二銀行搞清洗,他們可以放心地擴大信貸,市場并沒有像第二銀行預期的那樣出現(xiàn)緊縮。
反擊也沒有嚇倒國會,4年后,特許命令到期,聯(lián)邦政府堅決關閉了第二銀行。1836年3月,美國第二銀行關門大吉。此后幾十年,美國都沒有成立中央銀行。
這么干,肯定是不對的。
在某種程度上,第二銀行制度設計存在合理性,雖然第二銀行也定期搞清洗,但正是這種威懾力使州立銀行在放貸時有所顧忌,信貸不會無節(jié)制地擴張。杰克遜向市場發(fā)出信號,第二銀行快完蛋了,威脅也就不存在了。
銀行過度擴張,實體經(jīng)濟已經(jīng)不能支撐如此數(shù)量龐大的銀行券,可是貨幣總要尋找歸宿。第二個結果的消極效應也顯露無遺:杰克遜把國債市場也給取消了,貨幣失去了最重要的對沖手段。
貨幣自己找到的歸宿,是證券市場:除了運河公司,1836年紐約證券市場還在交易38家銀行股票、32家保險公司股票……
杰克遜的處理方法,簡單而粗暴。
為收縮銀行貨幣,1836年他規(guī)定所有土地交易必須使用金幣或者銀幣;當年7月11日簽署《鑄幣流通令》,強制推行金銀幣作為貨幣。
自此,銀行券不好使了。
提醒一下,第二銀行恰好于1836年關門大吉,失去了第二銀行,市場上的貨幣一下子好像消失了。
通貨緊縮如期而至。
1836年11月棉花價格是15美元/千克,到1842年就剩下6美分了。更可怕的是,貨幣收縮一旦發(fā)生就會產(chǎn)生慣性,到1837年3月利率上升到2%~3%/月。
高額利率對證券市場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1837年3月,紐約市場開始迅速下跌;5月,美國各州立銀行再次停止兌付鑄幣。
美國經(jīng)歷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蕭條,情形直追1929年經(jīng)濟危機。 杰克遜逝世于1845年,他傳世的墓志銘只有一句話:“I
killed the bank!”(我殺死了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