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以農產品為主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較快,價格總水平逐月攀升。對此,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出臺多項措施穩(wěn)定市場價格。網民也對如何調控農產品價格各抒己見,獻計獻策。
炒作之風要遏制
有網民認為,我國已連續(xù)七年糧食豐收,可見本輪農產品價格上漲是炒作的結果。
署名郎咸平的博客文章說,過去1塊錢給農民,9塊錢給批發(fā)商,10塊錢的零售價模式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的這些批發(fā)商已經不滿足掙那么點小錢了,他們會把價格炒到90塊,炒到100塊,甚至1000塊。所以我呼吁政府開始逮捕這些農產品炒家,因為他們操縱價格,形成了對農產品的壟斷。什么叫壟斷?聯合起來控制價格的行為就是壟斷。我認為,反壟斷法必須用在這些人身上。我呼吁政府立刻派出公安到農產品集中產地,把那些大規(guī)模租用冷凍倉庫的人全部抓起來,他們肯定都是炒家。用反壟斷法起訴他們,這些炒家就是我們農民和消費者的敵人。
還有網民認為,打擊游資應該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一方面要嚴格抑制貨幣的惡性超發(fā),以避免物價在成本壓力之下輪番上升;不控制貨幣超發(fā)形成的通脹預期,強抑物價的結果是按起葫蘆浮起瓢。另一方面,要采取進一步放開壟斷行業(yè)等措施,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將游資轉化為產業(yè)資本。
流通環(huán)節(jié)要治理
署名朱大鳴的博客文章認為,國務院出臺的十六條措施中,有一條直指問題的本質,就是物流系統(tǒng)剝削嚴重,導致價格體系不斷攀升。農產品漲價,農民并沒有獲得多少益處。如果再算上各種各樣的管理費用和稅收,那么,分攤在價格之上不必要的管理成本越來越重,直到將物價逼到歷史高峰。開拓內需首先要整頓國內各種各樣的關卡系統(tǒng),減少物流費用。不僅對農產品如此,對制造業(yè)也應當如此,甚至要降低一些城市過高的房價。
署名葉檀的評論文章也認為,物價輪番上升是我國市場分割的必然結果。市場化30年,我國形成的是各自“占山為王”的小市場,而非在統(tǒng)一規(guī)則下的全國大市場。我國的流通領域百弊叢生,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成本十分驚人。
農民利益要保障
也有網民認為,本輪農產品價格上漲更多的是成本上升、人為炒作的結果,農民真正得到的實惠不多。因此,在調控農產品價格的同時,要保障農民的利益。
署名鄭風田的博客文章認為,國家應該進一步完善糧食主產區(qū)利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通過采取價格支持、增加補貼等多種方式,逐步提高種糧的比較效益。另外應該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優(yōu)化財政支出和信貸投放結構等方式,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投入的重點應向糧食主產區(qū)和產糧大縣傾斜。